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一亩三分地”说法源于皇帝“亲耕”的耤田【2】

2014年03月14日21:53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亩三分地”说法源于皇帝“亲耕”的耤田

先农坛古建筑复原鸟瞰图

  关于耤田,有据可查的记载出现在商代,周代时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制度描述。“耤”通“藉”,《史记》中又作“籍田”,《汉书》、《旧唐书》等作“藉田”,明清以后多写作“耤田”。《说文解字》对“耤”字的解释是:“帝籍千亩,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耤田在井田制度下又称“公田”。《周礼》注曰:“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也。”

  天子扶犁亲耕的耤田礼始于汉代

  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在古代被称为耤田礼或耕耤礼。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皇帝耕耤礼是汉代,汉文帝即位之初,贾谊上《积贮疏》,言积贮为“天下之大命”,“于是上感谊言,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并于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下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由于天子亲耕的目的更在于其“劝农”的示范意义,所以扶犁亲耕前还有一套礼仪,首先是祭先农。先农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远古称帝社、王社,也叫神农,或谓后稷,汉代始称先农。据《汉仪》记载:“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则神农也。”《五经要议》也有“坛于田,以祀先农”的文字。

  最早将亲耕与祭先农同时作为“耕耤礼”记述的是《汉旧仪》:“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祀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从,大赐三辅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帛。种百谷万斛,为立藉田仓,置令、丞。谷皆以给祭天地、宗庙、髃神之祀,以为粢盛。”关于天子耤田礼的时间和程序,《后汉书》也有非常具体的描述:“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以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