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行动的重头戏之一——为杭城47条黑臭河“摘帽”的工程,正在逐步开展中。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每条黑臭河道的整治方案不尽相同,但“清淤疏浚”这四个字,出现频率最高:数了数,在杭城今年要“摘帽”的47条黑臭河中,将使用清淤手段的,有22条之多。
专业人士说,不同的河道,适用的清淤方法不太一样。不过在杭城大部分黑臭河道,清理淤泥使用的还是清淤船。
每年,杭城都有十几艘小型清淤船工作在各条河道。昨天,记者就登上了这样一条清淤船,当了一回“船员”。
清淤:
治河序曲
因为河底淤泥堆积,不少河道一到夏天,污泥翻起来,水面漫着一股黑色,周边居民走过时都要捂住鼻子。
清理河底淤泥,是治河一大举措。但清淤怎么清?清淤船怎么挖淤泥?挖出来的淤泥又去了哪里?这些,许多市民可能都不太清楚。
河里游来“小乌龟”
提起浙大紫金港校区,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面积大,环境好,风光秀丽。
不过,在紫金港校区附近,有那么一条不怎么“秀丽”的河。
从校区东南门出去,穿过紫荆花路,是西环河。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西环河文鼎桥边。三月的天气还有些冷,但大部分植物都已长得郁郁葱葱,岸边还有三位着装鲜艳的女士用录音机放着音乐,有说有笑地练着舞。
跟这样曼妙的春景比起来,西环河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河水,已经不能用“浑浊”来形容,整个一片乌漆漆的颜色,倒像是搅稀了的水泥;靠近了闻闻,还有一股树叶腐烂的味道。
此时记者看到,一艘清淤船,正在文鼎桥南大约30米的地方“卖力”。这艘清淤船是杭城最普遍的型号,大概三四米宽,七八米长,船尾装着的是挖斗的机械臂,船舷两侧还有金属踏板。清淤船固定在河中央,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平台。
“这种船,我们一般叫他‘小乌龟’。”清淤船的操作者,49岁的沈师傅这样告诉记者——这个爱称不是白叫的,清淤船要固定在河中央作业,所以船的四角装有固定杆,移动的时候,四根杆子升起来,活生生一只小河里漂着的小乌龟。
记者登上“小乌龟”,一探究竟。
“小乌龟”一天运走近千方淤泥
沈师傅操作了13年“小乌龟”,在这行也算“资深”了,杭城大大小小的河道都有过他的身影。
“上次在华家池那一带还挖出很多古董嘞。”讲到几年前的奇遇,沈师傅哈哈大笑。
记者坐在操作间,体验了“小乌龟”是怎样工作的:沈师傅拉下操纵杆,机械臂伸进水中,几秒后就挖出满满一斗深黑色的淤泥,随后转动机械臂,倾倒到停在旁边的运输船上。
“这样一斗大概是一方多的泥,总共要十几斗才能装满一艘船。”沈师傅告诉记者,一艘船能装20方淤泥,一天就有近千方淤泥从河里运走。而这千方淤泥,只是西环河短短40米河道所淤积淤泥的一部分。
沈师傅说,“小乌龟”一般在小型河道使用,“清淤船的使用有诸多限制,比如为了防止挖松河岸下的土导致石台松动,一般只清理河道中间地带的淤泥。清淤的时候,如果河泥太稀或是树叶、塑料袋等杂物太多,也会影响清淤效率。”
“还有一种清淤船,不用挖斗,直接从河底吸泥。不过那种船体积很大,只能在大型河道使用,不如‘小乌龟’灵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