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家风: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承

2014年03月04日22:14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家风: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承

【家风之变】

  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承

  一个略显抽象、又含义无穷的词——家风,最近被频频提及。

  “富二代”认为,它是“不啃老,不坑爹”;“熊孩子”眼中,它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傲娇女”看来,它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赵本山说,“不爱国的人我看不起”;郭德纲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诺奖作家莫言称,“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或承袭祖辈训诫,深刻隽永;或由爹娘以身作则,直白质朴。“家”的形式在变,“风”却从古代吹到今天。无论是一句话还是几个词,无论是贴在墙上还是写进书里,长长短短的“家风”、“家规”、“家训”中,都凝结着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家风溯源】

  “有时甚至会比法律还要严格”

  “家风”,听起来颇为古色古香,事实上,它也的确是历史的产物,且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可大致概括为“五常八德”。前者为“仁、义、礼、智、信”,后者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我们现在理解的家族,只是一个松散的结构,但古代的家族,其实可以看做基层的社会单元。”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师、历史学博士武黎嵩说。“魏晋南北朝,汉代,东汉的时候,国家只管理到乡,再往下没有现代的这种行政村、街道、居委会等等。家族本身是半自治的、要将同一姓氏血缘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基层社会组织。这就要求家族除了有亲缘上的关系外,还要有一些凝聚的手段。”

  主要的凝聚手段便是家族内部的“社会保障”,比如家族成员中某位男性去世,剩下寡妇带着孤儿,他们的生活费便由整个家族共同承担;若家族中有老人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去世了,家族也会养他的老。家族成员有穷有富,穷人的孩子想上学,富人便有义务出钱,办私塾或者“义学”,让穷人子弟也能有书读。家族还会有“公墓”,某个成员比较没钱没地位的话,死了之后会被埋入公共墓地,还有人负责打扫。

  既然家族制度给成员提供了方便与“社会保障”,当然少不了相应的约束,使他们服从家族的管理。“有的家族以经商为主,会特意讲说,不能重利贪谋,比如放高利贷,假冒伪劣等。有的家族注重读书,子弟很多都中秀才、考科举,家训会规定,再穷的人家,都要想办法让孩子读一点书。清代中期以来,很多家族规定,成员不许‘抽大烟’,如果违反,极有可能被‘开除’,不能享有家族的‘社会保障’。” 武黎嵩强调,有些江南大家族是有祖产的,比如家族的公共钱庄、票号、养鱼池等等“企业”。到了年终,每家每户按照在家族中的地位分成。如果被“开除”了,就什么都得不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过去的家风不仅是伦理道德上的规定,更带有硬性强制的成分。

  有时家族的家训、家规甚至会比法律还要严格。“还说抽大烟这个事情,到了光绪、宣统年间,民国初年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普遍了。国家并没有严格规定说不能抽,社会上也管不了,但家族会管。另外,有些家族还规定说不许纳妾,纳妾在古代其实是合法的。还有的规定,弟子不许经商,不许唱戏,不许跟‘戏子’来往等等,非常细致,因为已经上升到道德层面来看待了。”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