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家风: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承【3】

2014年03月04日22:14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家风: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承

【家风教化】

  体现当下主流价值观

  家风,往小了说,只关系到具体家庭中的微观个体。从宏观角度而言,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肌体”的健康与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更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旧时的大家族组织已经瓦解的今天,重提家风,我们应当深刻反思的,又是什么?

  “会把与现代社会不一致的自动过滤”

  在日本,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不要给人添麻烦”的理念,整个民族严于律己,形成“做事守规矩”、“遵守秩序”的文明。正因如此,日本人对帮助自己的人深怀感恩之心,初到日本的人常常会有“礼貌到过分”的感触。

  为了培养孩子的冷静与忍耐力,大人甚至会教育坐在美食边上的孩子,“等几分钟再吃”。这种忍性和冷静使得日本人具有超常的专业精神,无论煮面条,还是打扫卫生,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日本产品、日式服务由此受到普遍认可。

  在德国,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能不能考上大学没关系,只要孩子学到一技之长,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就不愁没前途。

  曾有一个关于德国人的故事:下着大雨的晚上,一对父子在去医院的路上遇到红灯。没有人,也没有车,但他们还是在雨中等了很久。儿子实在忍不住,想穿过马路,却遭到患病父亲的严厉训斥,最后他们才发现原来是交通指示灯出了故障。这份“傻劲”的背后,何尝不是德国人令人起敬的纪律与秩序。

  在中国,家族的家规、家训等,也是与政治统治思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师、历史学博士武黎嵩解释,“比如国家宣传礼义廉耻,许多家族都将其作为自己家规家训的基本脉络或者纲领。家风的构建,无论国内国外,实际都是与社会主流意识合拍的。”

  武黎嵩强调,过去说家风家规,都是针对男性的家族成员,基本是“管男不管女”。女性出嫁以后,只是作为男性的配偶,在祠堂、家谱上有所体现。并且都是随着夫家的家规,而不是自家的。

  一个家族的家风怎么样,对女孩来说,主要体现在她“能不能嫁出去”的过程中。“过去说媒啊,其实不太看重长相,更重视教育、家庭背景这些东西。媒婆给大户人家说媒的时候,会讲这个女孩的家风是怎么样的,比如女孩的父亲是读书人,女孩的家里几代忠孝……如果女孩的家风好,她就能嫁得比较好。”

  而女性一旦嫁出去,就要跟随夫家的家规,“这是比较封建的东西,我们看一些资料、电影里面会发现,女性的一些人身自由权利,甚至生命权利都会遭到限制,这是过去制度里面一些比较戕害人权的内容。”

  在武黎嵩看来,家风就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很多人回忆的家风,都是和如今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的部分。其实过去很多家风都明确具有重男轻女、只重科举、只重做官的倾向,但今天大家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倾向,或者说和现代社会不一致的倾向自动过滤掉了。因为大家也知道,道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家风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不合时宜的内容会被扬弃。”

  重提“家风”,让空洞说教的儒家文化生动“着床”

  经历近百年的变迁,财产制度发生变化,计划生育政策施行之下,连过去兄弟姊妹众多的大家庭也逐渐少见。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化为三口之家,甚至夫妻“小两口”。我们早已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家”,而此时重提家风,意义何在呢?

  武黎嵩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如“礼义廉耻”、“忠孝礼智信”等,是一个空洞的、说教性的概念。想让它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需要找一个载体“着床”,家风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

  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最根本的结构是以“亲缘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过去的儒家文化,可以通过在亲缘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家庭来体现,但现代社会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管理模式,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完全不可能恢复了。

  “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提到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伟人、多少名人,大家感觉离自己还是有点远,毕竟跟我们还是有一定区隔的。” 武黎嵩笑言,“我想,当枯燥的说教对老百姓不起作用的时候,家风的提倡,可以唤起老百姓对于本家族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认可,从而培养出个人道德的原发性。”

  武黎嵩举例,比如“卞”姓,晋朝有位政治家叫“卞壸(壸,读音捆)”,是全国所有姓卞的人公认的师祖。卞壸为国捐躯,谥号“忠贞公”,大家都将其视作忠孝的典型。

  比如“杨”姓,大家都很认可汉代的一位宰相,弘农杨氏的杨震。这里有个著名的故事,有人以重金相赠,说收下吧,没人会知道的。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杨姓后人建祠堂,以“四知”为堂号,称“四知堂”,是谓“廉洁奉公”的标志。所以对于杨姓人而言,干巴巴地讲“礼义廉耻”,他们或许不太认可,但讲“四知堂”,讲杨家的事情,他们会特别认可。

  比如说我姓武,我爷爷的父亲、我的曾祖父,是革命烈士,1939年抗战的时候牺牲的。因为我的曾祖父是为国捐躯的,谈到爱国,我就会很有感触。

  中国古代所有的家族,每一个家族在修家谱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的家族从历史上找到很多英模人物。比如姓钱的叫“锦树堂”(纪念吴越钱氏的钱鏐);太原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祐、王旦)等等。毕竟教育后代“要做仁义的人”、“要做廉洁的人”……这种说教很难让人有直观的感受。“如果说我的祖先是这样,这种对荣誉的认可很快就会被激发出来,从道德培养上,也比国家教化的效果要好。晚清以前谈家风、家训,有组织意义,有经济意义,甚至还有社会管理的意义,今天我们谈家风,已经不再是组织和制度层面上的了。这是对精神文明的培养,既是一种荣誉感,又是一种责任感,同时又是对道德伦理的一种认可。”(魏婧)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