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的著名家训
在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下,中国人非常注重庭训家教。一些名门望族,有识之士更是致力于锤炼家庭成员的精神与品德,以求后代不辱祖先,光耀门楣。他们的家风与教子故事,向来广为流传,被民众津津乐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思想家颜之推写下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并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
颜之推提倡学习,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封建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的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并告诫长辈,一定要“以德业遗子孙”。
清朝的何伦,被誉为旧时孝子的典型,相传一天晚上有小偷到他家偷东西,他发觉之后也没有声张。在小偷要把做饭用的锅偷走时,他才说:“请你把锅留下,我明天早晨还要做饭给母亲吃。”小偷很惭愧,把所偷的东西都还给了他。
何伦“被偷不出声”倒是颇为值得商榷,但他在《何氏家训》中谆谆叮嘱后人,“不可攘窃诓骗”;“不可强横健讼、斗狠逞凶及扛帮教唆,生事害人”;“不可为贪心所使,专行崚险之途”……如今读来仍可策警。
说到家风,不得不提晚清重臣曾国藩。他的《曾国藩家书》中,近1500封书信,包含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并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日理万机之余,曾国藩曾写家信给儿子曾纪泽,要求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的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在过去的老北京人家里,几乎家家都有家谱,里面记载着历代家人的总结。北京民俗专家赵书曾表示,老北京人每到过年祭祖的时候,都要把家谱拿出来全家学习。
据赵书介绍,“老北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家风,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又被称为“八端”。北京有一句最狠的骂人话,就是“忘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王八蛋”。
质朴直白的百姓家风
对于没有旧时大家族经历,也谈不上显赫出身的现代人而言,“家风”似乎颇为遥远。可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却真切地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哪怕仅仅是只言片语,哪怕是记忆中的一个短暂瞬间,都在用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这未尝不是属于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家风。
51岁的田女士仍能回忆起来20年前,自己的女儿与自己父亲之间发生的一次争论。“那个时候我女儿才6岁,她的外公,也就是我父亲经常教育她要孝敬父母。强调说,不管父母说什么,孩子都要听话,都要去做。我女儿人小主意大,就反问她外公,那要是父母让孩子去做不好的事情呢,比如让孩子当小偷,也要听父母的吗?我父亲就说,不可能,没有那样的父母。孩子就不服气,一直在追问这种‘极端的状况’,祖孙两人争了半天……”
“其实孩子说的有道理,社会上确实也有不负责任的父母”,田女士笑着说,“我们家一直强调对长辈要孝顺,我父亲可能有点固执,忽略了这种‘前提’。我就跟女儿说,当然要明辨是非,但外公的意思是子女要孝顺家长。后来父亲生病,脾气很坏,我们兄妹三人轮流照顾,百依百顺,一直到给他养老送终。孩子这几年也成家立业了,跟我无话不谈,有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都想着给我,觉得特别欣慰。”
熟悉刘筱沐的朋友,对他都有不错的评价。这位25岁的山东小伙儿为人低调,办事稳妥,完全没有同龄人的浮躁和傲气。从小父亲就经常教育他,“能吃过天饭,不能说过天话”,意思是话不能说得太满,尤其不要吹牛。
“如果事情没成之前就夸下海口,往往会事与愿违。我父亲是从商的,非常注重个人信誉。给别人帮忙,也不要拍胸脯打包票,万一有什么意外状况就太尴尬了。事前尽力去做,成了以后再说不迟。”筱沐总结,“中心思想就是人不能虚荣,要踏踏实实的。少说多做,用行动去得到大家的认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