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提交科技管理体制去功利化提案
作为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尹卓今年打算提交关于科技管理体制去功利化的提案。
他坦率地指出,当前我国科技界太浮躁,功利心太强,对科技成果的评定完全取决于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职称的晋升、工资的增长,科研项目经费的划拨,一切都与科技进步奖挂钩。“没有得奖,你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大环境不允许你踏踏实实坐下来,搞一些基础的原创性的研究工作。”
某些领域的科技创新需要上十年的积累。而年轻人从一入行就要争科技进步奖,但它多为短期效应,主要针对两年内的技术研究课题,导致研究者根本无法拿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部门在评定科研人员时,在特定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重要指标之一,但尹卓认为这一指标并没有太大意义。
在国外期刊上投放一篇论文需要高昂的费用。而实际上,国内过去有很多高档次的科技刊物,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现在都衰败了。“因为你的导向是一定要投到国外期刊,把我们的资源都用在这些地方,把人家养起来了,却贬低了国内高档的科技期刊,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追本穷源,还是功利心太重。”尹卓说,“今年我要提这么一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去功利化,重新净化整个科研的大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体系,才能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
尹卓认为,理想的科技管理体制应该更趋于专业化。他建议,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权应从管理职能部门手中下放到专家委员会;科技评奖不能滥,只保留少数奖项,作为对于杰出科学家的鼓励;科技成果的评定不再“唯奖是论”,而是将应用科学的成果交给市场说话,将理论科学的成果交给同行专家评审。而评审结果不应与职级待遇挂钩。
“官本位制渗透到我们中枢的每个细胞,这是不合适的。要树立科研人员应有的价值体系,这样可能更科学一些。”他还谈到院士制度改革,建议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生活待遇标准不再与官本位体制挂钩,而是专门针对其自身社会价值建立评价体系、划定分类标准。
“要成系列改革。一个提案2500字可能无法全部囊括,大家在‘去功利化’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后,具体怎么做,我们一步一步可以探讨。”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