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宁波2月16日电 日前,宁波大榭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在一批沙特阿拉伯的入境空箱进行检疫查验时发现一个干枯的鼠类样本,经大榭鼠传疾病检测实验室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为板齿鼠,这是浙江省口岸首次截获该鼠种。
据介绍,板齿鼠可传播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Q热、鼠形斑疹伤寒、鼠疫等疾病。根据世界哺乳动物名典(Wilson&Reeder,第三版),该鼠种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和沙特阿拉伯。
据了解,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大榭分中心鼠传疾病检测实验室于2013年9月获批设立,承担宁波各口岸鼠类样本的鉴定和病原体检测工作。截至2013年12月,宁波口岸发现各类医学媒介生物21种26582只。
实验室负责人谢东华告诉记者,对于这种外来输入且体型不全、国内未分布或不常见的鼠种,很难仅凭形态学进行种类鉴定。该实验室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通过对鼠皮毛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鼠类数据进行比对,并将仅存老鼠的头骨形态与鼠种鉴定图谱进行了比较,最后判定为板齿鼠。
2013年8月份,中国口岸首次截获孟加拉板齿鼠。
“靠传统的形态学方法进行鼠种鉴定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较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谢东华告诉记者,“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在提高种类鉴定准确性的同时,也将检疫周期缩短了3至5天。”谢东华告诉记者。
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胡群告诉记者,DNA条形码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还很大程度上受数据库数据缺乏的限制,通常同一个鼠种并不是每个DNA条形码序列都有已公布的数据。如果只采用单个DNA条形码序列可能因为同源的鼠种在基因库中尚无公布序列而被划分到其他鼠种范围内,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造成错判。
为提高鼠种鉴定准确性,实验室团队将常规利用单个DNA条形码标签的鉴别判断方法进行改进,采用使用4个DNA标签进行联合应用,同时针对性的对鼠类各个DNA标签序列进行优化,成功建立起满足目前实际检测工作的鼠种鉴定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工作中捕获个体不完整或形态特性不明显的鼠种鉴定。
据悉,大榭鼠传疾病检测实验室还将该技术用于细菌溯源。同时,实验室逐步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蚊、蝇、蜚蠊等病媒生物的种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