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审计如何促进国家良治:为国家治理打造“免疫系统”【3】

2013年10月30日07: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审计如何促进国家良治:为国家治理打造“免疫系统”

  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不是简单的披露权,而是包含建议在内的报告权

  “为什么要到审计署工作?因为我们说的时候,别人都在听!审计署处于政府决策的震中!”这是美国审计署网站上招揽人才的宣传词,体现出美国审计署对自己建设性作用和地位的理解或期盼。

  而在中国,这样的逻辑也被认可。

  每年的6月底,按照惯例,国家审计署审计长都要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细心的观察者早就注意到,最近几年,审计报告不再罗列审计署查处的大案要案,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揭示一些由于制度不完善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审计建议。审计发现的一个个问题或案例,都在每次审计结果公告的附件中体现。

  对审计报告的变化,审计署也多次解释说,一方面,随着审计公告制度的完善,但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审计署都会予以公告,所以不再需要向人大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时一一罗列;另一方面,审计署更希望立法机关能关注到那些由于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导致的“屡审屡犯”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让这些问题不再出现。

  事实上,很多国家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不是简单的披露权,而是包含建议在内的报告权。这种报告权,也就是国家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权而且必须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审计建议。在刘家义看来,这一建设性作用的目标,就是推动国家各个领域的持续改革和发展,最终实现国家良治。

  刘家义说,国家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揭示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这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底,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用了较多的笔墨陈述中国当前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政府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问题。

  这已经是审计署连续7年在审计报告中提及这个问题。这一次,为了更加清晰地直指问题核心,审计署调动700名审计人员,耗时4个月,追踪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18个省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420亿元资金的使用情况。

  这也是多年来,审计署第一次就某一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从中央到地方流向的追踪。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剖析出财政资金使用中,由于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结果令人震惊——截至2012年年底,420亿元中42%的资金还躺在账面上,而花出去的钱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发挥效益,此外还存在挤占挪用的问题。

  一个值得关注的背景是,中国进行分税制改革的近20年后,这项制度优势与弊端共显,在学者的观点中,财税体制改革应该成为当下中国改革的破题之处。而审计署连续7年对财税体制的研判则是最有价值的分析。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