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告别
张典婉的母亲,曾经乘坐太平轮来到台湾。
《太平轮一九四九》的出版,唤醒了太多有关太平轮的记忆,张典婉在书中说:
仿若一场没有散场的电影,不停地在时光玻璃中翻搅涌现。
大部分的罹难者家属已经由青丝变为白发,他们不知能否有机会,到舟山群岛失事现场,为当年丧生在这里的亲人,举办一场迟来的祭奠。
为了这个迟来的告别,张典婉在2010年春天接连拜访了海基会和海协会,得到了他们的协助,海祭定调为“离散的记忆,团圆的拼图”。
当海祭的消息发布以后,许多罹难者的后人联系到张典婉,希望能够参加祭奠。
正因如此,张典婉才得以了解,这些罹难者的家属,曾经经历过怎样的人生蜕变。
当时已90岁的叶伦明,在听到家人说有海祭活动时说:“我也要去,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他的侄女叶秀华说,被澳洲军舰救起来以后,叶伦明回到了上海的家里。
死里逃生后,他从此与在台湾的妻子失去联系几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去香港定居后,才联系到台湾的家人,得知妻子在太平轮出事后早已改嫁他人。
“他觉得很伤心,竟孤老一生。”叶秀华提起伯父伤心的往事,红了眼眶。
被太平轮的沉没改变了人生命运的,又何止叶伦明一人。
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就曾说,“如果不是太平轮事件,父亲过世,我后来不会去念警校,也不会走上刑事鉴识这条路,也许就与父亲一样选择当一名商人吧。”
父亲李浩民在太平轮上遇难时,李昌钰才不到10岁。随着父亲的离世,他优越的生活就此结束,最后因为警校免学费而选择从警之路。
一直在台北居住的王兆兰,是官方公布的38名幸存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目前在世的两名幸存者之一。
获救之后,王兆兰的父亲把她接回了台北,但是没有人知道她经历过什么,一直到她听到海祭的消息,才拨通了张典婉的电话。
当年任国防部少校参谋的葛克,他的台湾之行本来是要赶在新年前把妻子家小带到台湾,结果这趟旅程成了家人的不归路,只有他幸存下来。
海上被救后,他遇到了同样在太平轮上失去亲人的袁家姞,在太平轮遇难后第二年,他们结婚生子。袁家姞在太平轮上失去的是父亲袁家艺——袁世凯之孙。
几乎每一个经过太平轮海难的家庭,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
2010年5月25日清晨6时,到达海祭现场的太平轮罹难家属们集合上船,船头挂起了太平轮纪念协会的布幡。
船停在太平轮失事的那片海面上,时间仿佛静止了。
60年前在这里失去亲人的家属们,每个人手里握着一束白菊花,默默地凝望着大海。
念完祭文,几个在海难中失去了父亲的宁波老乡,一起向着大海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在海难中失去母亲的黄似兰,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为所有的受难者折了一千只纸鹤。大家把手中的白菊花一瓣瓣撒向大海,把大大小小的千纸鹤放入大海。
当船行驶到当年38名生还者被救起的海域,船上所有的人,一人拿着一朵红玫瑰,送给曾在这里死里逃生的叶伦明和王兆兰,每个人给了他们一个深深的拥抱。
60年前,这里哭声连天,浮尸遍海;60年后,这里阳光照耀,祥和安宁。
来自两岸的太平轮罹难者家属们,同站在这艘海祭船上,为了祭奠故去的亲人,更为了祝福美好的未来。
就如张典婉在书中所写的一段话:
回首六十年前,来不及到达台湾、葬身海底的魂魄,早已随着巨浪舞动向天;汹涌潮水,将陈年往事滚向远方。天,望不见尽头;海,看不见彼岸。所有的幽怨,化为沉香,期待着下一轮太平盛世。
太平轮沉没64年后,祈愿太平。
感谢张典婉女士对本文采写的帮助,文中部分资料源于她所著《太平轮一九四九》。本版照片部分由刘蓉林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