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于光远10余年写作留下2千个铅笔头 86岁学电脑【2】

2013年09月27日06:52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于光远10余年写作留下2千个铅笔头 86岁学电脑

  身老心不老 “大玩学家”谢幕

  著作等身,常被用来形容于光远。他一生写了近百本书,约两千多万字。其中一本,讲的就是35年前的那场历史转折。

  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的分组讨论上,于光远和其他代表一道,延续陈云提起解决冤假错案的话题,突破了大会指定的原有议题。

  改革开放曙光即将来临前,他更是受邓小平委托,准备起草一份邓特别看重的讲稿。

  他至今还保存着邓小平交给自己的那3页微微发黄的白纸,16开大小的纸上,短短500余字,凝结了邓的改革蓝图。

  接下来,于光远找到执笔起草的人,向他们传达,在限定时间内交稿。

  很快,3天内初稿写成,又经4个上午与邓小平等人的当面逐字修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最终出炉。这也是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抗日战争爆发

  放弃物理学家梦想

  学界认为,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但1934年转学到清华读书时,于光远的专业并不是经济,而是物理。

  他的同班同学有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等。

  他的物理学家之梦并没有成为现实。

  抗日战争的爆发,挑起他的爱国心。他在后来回忆说:“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成为我唯一的选择。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彻底放弃了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的梦想。”

  因为革命需要,一开始并没想过当一名社会科学家的于光远,成了一个“死不悔改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钻研经济和哲学。

  他和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全国唯一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读本。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党委书记看到于光远都说:“我们是你的学生。”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他兼跨“两科”,被人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十多年写作

  留下两千个铅笔头

  于光远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天赋和机遇固然重要,但勤奋对于每一个成功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他说自己是一个很勤快的人,没有人批评过他懒惰。如果说自己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成功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曾在他手下任职12年的龚育之,专门撰文回忆于老。

  龚记得,于光远的床头总挂着铅笔和纸片,“夜里想到什么就随手记下来,以免忘记。”

  晚上召集大家开会讨论问题时,如果累了,就在会议室将先打个盹,休息够了就接着讨论。

  于光远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说自己有“无时不思、无日不写”的习惯。他可以在飞机上、甚至在汽车上写作。也能边主持会议,边写作,一心二用。

  他还收藏了约两千多个铅笔头。这些是他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几年里使用过的。铅笔头每个长约两厘米,摊在桌子上,有一大片,“花花绿绿很好看。”他说。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