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传真
“十二五”时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专项行动
1.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
2.建立并全面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4.研究制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5.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遗属待遇制度;
6.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病残津贴制度。
改革“双轨制”,让养老金“公平对待”。公平是养老保障制度的灵魂。虽然“双轨制”形成有历史原因,但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已在山西、上海等5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深圳等地还进行了聘任制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尝试。今后,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将进一步统筹研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搞好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养老金“待遇差”问题。
专家评说
破解“养老与发展”的二元困境
吕晓莉(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室主任):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发展中人口大国,破解“养老与发展”的二元困境,关系亿万老年人幸福安康,关系千万家庭和睦美满,关系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养老难题的实质是养老需求和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矛盾。随着民生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滞后的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养老难题也将随之化解。
制度多层次,让养老金锦上添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保基本的,要使老年人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应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加快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总体提高养老待遇水平。
四、养老服务怎么完善
北京有一家公办养老院,现有床位1000张,但排队入院超过1万人。按照目前一年几十张床位的轮转率,要想进这家养老院,得等上几百年。虽然这是个案,但“十年等一床”现象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人们不禁感叹“老人入院难过幼儿入园”,担忧老了谁来照料。
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活到八九十岁也不稀罕了。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青黄不接,存在不少问题,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匮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护理人员短缺等。
在我国,家庭养老具有数千年传统,居家养老也是当下大多数老人的心愿。上海市在实践中探索出“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7%在社区养老、3%在机构养老。2011年年底,国家出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