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民生法规中的“僵尸条文”:实惠难落实 “激活”需合力【2】

2013年08月29日17:2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民生法规中的“僵尸条文”:实惠难落实 “激活”需合力

  法规变身“稻草人” 三大“硬伤”待修复

  为民谋利的民生法规本应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贯彻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存在三大“硬伤”,很多法规都沦为“纸上谈兵”的“稻草人”。

  ——先天不足。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把法律当做工具,在立项之初未充分论证,仅因领导意志、社会影响匆忙立法,结果导致出台后无人响应,执法机关骑虎难下。有的立法项目为完成年度立法任务不得不“免检”通过;有的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照抄照搬国外或其他城市有关条款,沦为标语式的宣传品。

  全国政协委员、律师朱征夫说,有的法律法规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执法主体也不清晰,让人觉得没必要遵守,不遵守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另外,一些法规涉及多头管理、联合执法,在实践中存在一定难度。

  ——执行不力。由于处罚成本高、执法成本大、执法队伍严重不足,一些民生法规难以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认为,执行是法律的生命力,部分法规初衷虽好,但碍于执行力度不够,处罚往往流于形式,变成形同虚设的“僵尸条文”。

  “没有处罚,就没有震慑力。”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说:“执法部门若不严格执法,就无法提高市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比如醉驾入刑,立法前不少人都敢冒险,立法后交警部门‘动真格’,很快就刹住了这股风气。”

  ——配合不够。全国人大代表、律师陈舒说,有时上面出台上位法,地方就照搬一通,做出一套和现实脱节的法律,然后束之高阁。如有些地方出台的“高温法”,规定多少摄氏度以上不用上班,却没有配套管理制度。延误工期怎么算,高温补贴怎样发,都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支撑。

  “民生法规往往需要多方配合,尤其是涉及利益时。这也使得法规难以落实。”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说,以“同工同酬”“带薪休假”等法规为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等方面有刚性规定,在没有明确这方面法律义务的情况下,执行效果不理想也是意料之中。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