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2日电(记者 韦慧)7月12日,杭州地铁乔司站突然涌入近千群众纳凉,交通拥堵,地铁采取关闭空调的措施引发网友争议;7月25日,又是乔司站,近700名纳凉群众再次拥堵交通,致使地铁方面立即采取春运时期客运管制预案。
两次站点“沦陷”抛出城市交通不断完善环节中的三点冷思考:地铁站成“收容所”,义务还是公德?涉及民生的突发事件是否应做好联动保障措施?公民意识如何才能跟上城市化的脚步?
两次地铁站点“沦陷”看“铁”“民”相处之道
近日,浙江多地气温破历史最高纪录,杭州最高峰值超过40摄氏度。杭州地铁经过两次“沦陷”后,明确表示:对于群众纳凉,不提倡,但也不强行驱赶,不阻挠进入,不排除在纳凉人群超过站点承载极限并出现安全隐患时,采取关闭空调等技术手段防止出现安全问题。
对于纳凉群众拥堵交通,杭州地铁7月25日曾采取春运时期客运管制的预案,用所有的铁马和警戒带人为地隔出两条通道保证乘客通行。通道外的所有的区域基本开辟作为临时的纳凉区域。
地铁站成了“收容所”,到底是义务还是公德?不少网民认为,群众有去公共场合的权利,地铁不应该采取关空调等形式驱赶纳凉群众;也有人认为,地铁是公共交通而不是“收容所”,大家都去乘凉,公共交通谁来保障?
杭港地铁公关经理兼新闻发言人吴艇说,地铁作为大客流量交通工具,必须保证充足的空间和人员来疏散和引导客流。由于接待能力有限,过量纳凉人群涌入会分流更多的地铁工作人员负责维持秩序,从而减少技术工作人员的数量,极易造成地铁安全事故。
据了解,根据客流量,杭州地铁乔司站共配置有30名工作人员,三班倒,即每个时间段只有10人左右在岗,职责包括与控制中心交流,供电、信号、供水、空调等设备的维护、调试、保养、维修、票款清点等。
有人反问,为什么不多配置人手来解决此类问题?杭州地铁方面解释说,地铁站点工作人员的配置都是按照行业运行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考虑到运营成本会转嫁到票价,只能按照高效精简的原则配置工作人员。
虽一些国家确有禁止在地铁站游荡的规定,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特殊情况,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建议,在保障安全和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地铁站可以设一个区域让群众避暑纳凉,这有助于地铁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公共社会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