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电后缺乏部门联动,群众避暑无保障
记者了解到,杭州地铁乔司站两次“沦陷”的直接原因是停电,居民避暑无去处。高温天气下,为何电力部门多次长时间停电?停电后为何相关部门没有及时采取居民防暑应对措施?
对于停电的原因,杭州市余杭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中心主任杨志豪解释说:“为了解决乔司西北部居民集中聚集区域用电负荷快速、无序增长,必须从杭州市和余杭区各分出两条新的线路,割掉原来过载的线路,正是这样的改造过程造成了7月25日停电。”
乔司地铁站方圆5公里内,只有地铁站、大型超市和商贸城等少数有空调的公共场所。杭州市余杭区大多是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占比大。全区常住人口86.5万人,但流动人口近100万人,基本集中在良渚、勾庄、乔司等地区,约40万人。一旦停电,势必造成公共场所人满为患。
有人提出,为什么电力部门不与民政等部门联动,临时设置一些纳凉点。电力部门相关负责人姚学恒表示,目前并未与民政等部门联动,安置停电区域群众。“停电是一件相对偶发性事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快抢修故障并及时恢复供电,由于突发性,所以不方便通知民政部门,不过将来会考虑这个建议,可行性大不大还要通过专家和相关部门论证。”姚学恒说。
事实上,乔司街道文体中心已经对外开放了12个村活动中心作为纳凉点,总面积达6930平方米,全部免费提供茶水,80%的纳凉点有空调开放。此外,乔司街道还有10个室外公共绿荫纳凉点,总面积11750平方米。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附近居民都无从得知。
由于缺乏及时的部门联动,常态化的惠民设施宣传不到位,居民的避暑压力向各种公共机构释放,造成正常交通被阻碍,产生安全隐患。杨建华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城郊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环境的关注,完善突发状况的应急机制,加强惠民设施的公开力度,让百姓都能切实享受到这项福利。毕竟,地铁等公共机构和单位有其专属功能。
强势“纳凉族”凸显部分公民意识与城市化水平的距离
城市化水平提高对我们生活直观的影响便是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工作、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酷暑难耐,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或者停电等突发状况,地铁、超市、商场等公共机构舒适的环境经常成为纳凉人群的去处。然而,一些不文明行为也随之产生。
杭州地铁乔司站发生群众纳凉拥堵交通的事件中,记者在现场看到,乱扔垃圾、赤膊、打牌赌博、孩子随意大小便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些纳凉居民进站后把门一关,靠在门上就睡觉,直接导致乘客进出受阻碍;不少孩子在电梯扶手旁奔跑也让记者心惊胆战。
杨建华认为,居住地不能纳凉的公民个人,在商场、地铁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道德,有维护清洁环境的义务,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大小便等是最起码的社会公德,这也是维护自身形象。出现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凸显部分公民意识与城市化水平的距离差、城郊接合部村民市民化的脚步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有专家认为,政府和企业在给予纳凉群众应有的关心的同时,也要坚持规章制度的执行,加强管理。比如,可以增加垃圾桶数量,对于一些不文明现象,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制止和劝阻。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