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大型民用“防核战备洞”转型旅游创富--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华北大型民用“防核战备洞”转型旅游创富

2013年07月28日10:4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石家庄7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马天云 曹国厂)种地、打工、搞养殖……河北省承德市寿王坟镇农民日复一日的生活,与冀北其他山区小镇并没什么两样。然而,坐落在这里的华北最大民用地下防核工程——“战备洞”的开发,或许将改变这一切。

  “镇政府今年将着手把这里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娱乐、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开发项目。”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镇人大主席李宝云说,希望能借此改变全镇落后的经济面貌。

  “战备洞”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历时12年建成。其主体位于寿王坟中心村地下,各处设施以地下通道形式相连接。通道东西方向长2.5公里,南北方向长1.5公里,巷道总长达14公里。

  “战备洞”建有使用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地下战备医院,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地下战备仓库,并设有礼堂、电影院、地下发电厂、民居战备洞等,主通道可并列开进两辆大型卡车。

  40多年前,参与工程修建的李宝玉开着公家的拖拉机往洞外运送碎石头时,还是一个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他说,当时干这个活儿是为了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

  “当时的国有企业寿王坟铜矿是修建这个战备洞的组织者,光干活的副业工就有150多人。副业工主要是搬碎石头,还有水泥活。我干了3年左右。”李宝玉回忆说。

  60岁的康永林是寿王坟铜城医院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回忆说,自己印象最深的,还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全面启动的战备医院。

  “当时医院全体医护及患者都搬进了洞内医院,大地震造成的轻伤员有一批也转往洞内治疗,大约100多人,这些伤员大部分在三四个月内出院。”康永林说,因为是战备医院,1978年左右,医院不再使用。

  一些村民告诉记者,几十年间,“战备洞”并没有真正使用过,但因为洞内气温低,不少个体商贩就把蔬菜、水果储存在里面,这里逐渐成了一个“冷库”。

  鹰手营子矿区属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的远郊区,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以煤矿、铜矿、建材业等为主的工矿区。因清代在这一地区是皇家训鹰手聚居地而得名“鹰手营子”。

  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如何转型再发展是摆在矿区面前的一大问题。通过吸引社会投资,将战备洞开发成文化旅游综合体,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从“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型。

  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寿王坟镇计划利用原有的山洞、通道等资源开发四个项目区:一是融餐饮、购物、休闲避暑于一体的地下休闲娱乐城项目;二是原地下战备医院所在地的鬼城惊险探秘城项目;三是防核战备历史体验回顾区,采取历史图片展示,声光电模拟场景还原出当时备战备荒的特定历史面目;四是集科幻娱乐城、3D动漫体验区、音乐茶座、立体环幕电影屋为主要娱乐内容的科幻世界景区。

  “项目完成后,将带动寿王坟镇乃至整个营子区的餐饮、休闲、住宿等行业发展,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种养殖加打工的生活方式将彻底发生改变。”李宝云说。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