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瓶摆渡车无奈消失 如何拯救“最后一公里”--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北京:电瓶摆渡车无奈消失 如何拯救“最后一公里”

2013年07月23日15:56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劲松地区的电瓶车自从去年5月底开通运营后,生意一直都不错,但最近一段时间,那个穿梭于地铁站与社区间的摆渡电瓶车突然不见了踪影,摆渡车“消失”之后,居民出行便利度打了折扣,而曾经被挤走的“摩的”又都跑了回来,重新穿梭于人流如织的街道中。

  争议之中的电瓶摆渡

  去年5月底,为方便劲松、潘家园地区的居民换乘地铁,社区电瓶摆渡车应运而生,2元一位的价格社区居民感觉并不贵,通过摆渡车,居民们可以轻松地到达菜市场、超市、地铁站甚至是银行,不必再纠结于那个“长不长短不短”的出行距离。从运营情况看,除了天气变冷摆渡车生意略差之外,其他时间里,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12个座位的社区电瓶摆渡车基本是趟趟满载。

  不过电瓶车在方便市民出行之余,也存在弊端。牌照、资质的空白一直让人担心,一旦出现事故,谁来负责。“电瓶车肯定没有机动车结实,虽然车开得不快,但万一出了事故伤了人咋办?”杜女士认为电瓶车不太安全,所以一直没有坐。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瓶摆渡车都已经上了保险,并且司机都进行了相应的培训。

  另一个问题是,电瓶摆渡车的蓄电池蓄电量有限,其从早高峰开始运营,到太阳下山之后,电瓶车电池的电量已经不足,司机为了省电往往不敢打开电瓶车的照明系统。“特别是晚上7点半之后,天黑下来,电瓶车没有任何反光的标识,他开的又比较慢,有时候我们都是快撞上了才看见电瓶车,劲松、潘家园这边的道路都比较窄,电瓶车在路上不仅危险,还影响道路通行。”提到电瓶摆渡车,很多住在劲松、潘家园的司机都持保留意见。

  与“摩的”竞争的恩怨

  在运营模式上,劲松、潘家园地区的电瓶摆渡车有些类似于出租车,都采用包车交份钱的模式。一位来自河南的包车人告诉记者,他每个月需要向出租方交纳7000元,其中的4000元将会返还给他作为工资,实际的包车费用在3000元上下。“按照每趟车12人坐满计算,从地铁到社区一趟能收20多块钱,偶尔还有中途上下车的,有时候能挣到30块钱,一天跑个十几趟差不多,里里外外一天赚个两三百不成问题”。特别是地铁10号线全线贯通之后,摆渡车的生意更好了。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