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瓶摆渡车无奈消失 如何拯救“最后一公里”【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北京:电瓶摆渡车无奈消失 如何拯救“最后一公里”【2】

2013年07月23日15:56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电瓶摆渡车的引入主要解决的是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同时也起到了抑制“摩的”、黑车的作用,事实证明,电瓶摆渡车2元的价位几乎挤掉了所有“摩的”,“摩的”被迫转向了摆渡车覆盖不到的区域。很多“摩的”的司机对电瓶摆渡车恨得咬牙切齿。眼见生意越来越冷清,“摩的”司机们开始绞尽脑汁地对付电瓶摆渡车。

  摆渡车开的慢,起步自然就慢,有时候等完红绿灯,摆渡车一起步,“摩的”就从边上冲过来和摆渡车相撞。两边速度都不快,所以乘客一般也伤不到,结果大多是“摩的”被撞倒。碰撞之后,“摩的”司机也不说别的,就等交警来处理,这一来二去就得个把小时,摆渡车上的乘客肯定等不了那么长时间,摆渡车司机就得给乘客退钱,“摩的”啥都不怕,摆渡车司机可是背着份钱呢。开出租车的安师傅告诉记者,他的孩子经常坐摆渡车到兆佳商场买学习用品,最近几个月,孩子乘坐摆渡车时,不止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有时候在地铁站或者是社区外面等着上客人,‘摩的’就在前面排成排,把摆渡车的行进路线挡死,摆渡车不那么灵活,车上满人了又走不了,还是白扯……”一些乘客也有怨言。最后的结果是来自河南的包车人放弃了包车,劲松社区的电瓶摆渡车销声匿迹了。

  拿什么拯救“最后一公里”

  劲松、潘家园地区尽管比邻东三环,公交线路很多,但苦于地面拥堵的交通状况,人们的长距离出行主要还是通过地铁。地铁站集中在已经贯通的地铁10号线劲松、潘家园、十里河三站,而从二环路附近的一些社区步行至地铁站最快也得20多分钟,在没有适宜的通勤工具时,“摩的”成了很多人的被动选择。

  今年以来,北京市、区各级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然而在劲松、潘家园地区,由于老旧小区缺乏机动车停车位,大多数车辆都停放在小区外的自行车道上,很多时候,区域内的道路只剩下两条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可供通过,而“摩的”、游动商贩“横行霸道”,增加了骑车人的危险,公共自行车租赁在这个区域内的效果能有多大,谁也说不好。道路通行能力差也限制了公交车的通行,最后一公里成了这个区域内的一个顽疾。

  电瓶摆渡车、出租自行车甚至“摩的”等等都是百姓出行的毛细系统,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如何能够协调互补的共同构建出顺畅的系统,让百姓出行更便利也更便宜。这是个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协调的系统问题。在北京三环路以内的一些地区,还有着不少和劲松、潘家园地区类似的居住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着。(记者 轩燕龙)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