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
价值观多元的一代需要补“钙”,战斗精神培育要突出练勇气、强血性
2013年盛夏,征兵工作在全国各地火热展开。一些地区征兵办的同志反映,近年来应征青年选择服役地区和兵种部队的“个性化”要求增多,“挑选去向”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甚至提出如果不是“理想的去向”,宁愿选择放弃。
“升官发财请走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是对军人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心里只有“个人设计”的人,是难以为国家、为民族自觉牺牲奉献的。正因如此,练勇气、强血性的战斗精神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南京军区第十二集团军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他们结合学党史、学军史、学部队战斗史,广泛开展“读王杰日记、讲王杰故事、记王杰格言、做王杰传人”活动,大力培育“四股劲”,炼就阳刚之气。一是生死面前豁得出去的拼劲,二是强敌面前硬得起来的狠劲,三是困难面前挺得过来的韧劲,四是任务面前拿得下来的犟劲。
血性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抗美援朝战争,18万“最可爱的人”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换来的是西方国家军队“不要在陆地上与中国军队作战”的原则。美军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志愿军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一往无前,他们认为志愿军官兵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甚至怀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他们无从体会,坚定的信仰信念是战斗精神的灵魂,也是官兵勇气之源。这正是一些西方国家焦虑“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的原因。
血性源于军人的职责使命。在北京军区组织的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某装甲团坦克驾驶员武向军在擦拭被泥水糊住的潜望镜时,头上的坦克帽不小心被行军架挂住,由于坐下太急,他的左耳朵被生生地刮了下来。此时,舱外激战正酣,武向军忍着剧痛,把刮掉的耳朵揣进口袋,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完成了40分钟的演习。
血性源于对祖国的情,对人民的爱。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空降兵15勇士”的奋勇一跳,震惊世人。伞兵平时跳伞的高度是800-1000米,降落伞的设计使用高度是3500米,而勇士们跃出机舱的那一刻,高度是4999米!只有对祖国爱得深沉,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才能在危急关头作出非常之举,在关键时刻敢于牺牲自己。
记者在广州军区某旅看到一本特殊的花名册,上面详细记录着这支部队组建以来在训练中牺牲的11名烈士的姓名、籍贯和家庭住址,旅里每年都要派人看望慰问他们的家人。
国人的敬重、社会的关爱、组织的优待、亲人的理解,对官兵血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道孚灭火15勇士,孟祥斌、陈大桂、高铁成、沈星、谢国江……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一个个铁血军人,一次次感动中国,同时又让官兵们感到从军光荣、奉献无悔、牺牲值得。
■时代背景
以人为本
爱兵如子与慈不掌兵并不矛盾,归根到底,战场上少流血才是最大的爱
某部今年新兵思想调查显示,84%的表示入伍前“没有想过打仗”,47%的认为“当兵是一种谋生手段”。
一些部队领导反映,现在的青年官兵大都没有受过大的苦累挫折,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增多,大学生干部、士兵大批进入军营,他们入伍前倍受呵护,心理相对脆弱。有的新兵身板弱、不皮实,有个别的见血就晕、一晒就倒。
有的一线带兵人谈到,近些年,基层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有的干部宁愿战士考核成绩差一点,也不敢严格施训,担心发生训练伤不好交代。
“娇骄二气重的部队,任何时候都打不了胜仗。”率舰队执行第十二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归来的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政委翟永远介绍说,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确保官兵在战场上以最小的牺牲获取最大的胜利,用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爱兵如子与慈不掌兵并不矛盾,从严要求就是对官兵最大的爱。
爱惜战士的生命,是带兵人的天职。血性不是冲动、蛮干,我军历来强调“以正合,以奇胜”,努力做到英勇与善战相统一、敢打与必胜相一致、敢战与慎战相结合。未来战场,指挥员仍然要珍视战士的生命,把伤亡降到最低。
今年芦山抗震救灾,成都军区某师副师长张建就面临这样一次考验。地震当晚,张建率小分队连夜挺进宝兴县城。每到塌方路段,都是他和干部在前面探路,战士们拉开间距,快速通过。“18个兵都是90后,最小的战士是95年的,我必须把他们安全地带回来。”张建回忆说。
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点一滴的长期培养和艰难困苦的反复锻炼形成的。
199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总政治部统一制作6位英模画像,印发全军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这6位英模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后来又增加了李向群、杨业功。8位英烈,精忠报国,为国捐躯,世人景仰,我军楷模。从他们身上,新时代军人找到了军人终极问题的答案:“我是谁”“为了谁”“我该怎么做”。
文化是精神的血脉,战斗文化催生战斗精神。许多部队基层文化军味战味浓,营区建设战备打仗功能强。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激励作用不可替代。有的官兵说:每次观看《上甘岭》《甲午海战》《亮剑》这些爱国主义影视剧,就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有一种“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血气在胸中奔涌。
“三栖精兵”何祥美,是个“用子弹说话”的狙击手。他接受考核成百上千次,次次优秀。他的军旅格言是“要当个好兵,最舒服的日子永远在昨天。”
“铁甲精兵”贾元友,大漠射击,一弹穿双靶;千米之外,4弹钻一孔;先后取得通信、驾驶、射击三大坦克专业的特级资格。贾元友最喜欢说的话是:“战场上只有第一,第二就意味着死亡。”
一批又一批无私无畏的热血儿女在回答、在证明:80后,90后,……新一代官兵是值得放心的,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一定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毛泽东曾说过: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一个革命军人都不应忘了自己的职责,哪怕倒下,也是向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