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8点07分,在太空飞行了15天的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安全落地。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顺利出舱。这标志着神十任务完美收官。
神十返回
返回舱上小下大大头朝地
昨天早晨7点20分,神十在地面控制下开始第一次调姿,偏航90度后,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这意味着返回段开始。分离后的神十轨道舱不再做留轨任务,而是自由落体,在大气层中烧毁。紧接着,神十又通过第二次调姿,再偏航90度,建立自动点火姿态,发动机开机,返回制动开始,3位航天员穿着舱内航天服,坐在返回舱内看手中的飞行手册。
7点43分,神十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返回舱在地面控制下通过调姿建立返回姿态,这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调整配平攻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研究员周雁飞解释,返回舱是一个上小下大的“钟形”物体,通过调姿能使返回舱飞回地面时大头朝前,从而保持迎风面最大,利用空气的阻力作用减小返回时的速度和过载,让航天员承受的力更小。
穿越大气层可见红色火焰
在距离地面约100公里至80公里的时候,神十返回舱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因高温摩擦形成等离子体,使飞船与地面暂时失去联系,这就是持续约240秒的“黑障”。
穿越“黑障”,对航天器的结构和热控制是一个考验。只见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红外光学图像中的神十飞船拖着长长的尾焰在大气层中飞越,就像一颗明亮的流星。曾在去年6月经历这一过程的神九航天员刘旺说,这个阶段航天员在返回舱内可透过舷窗看到很壮观的一片红色,那是燃烧的火焰。
在这个降落过程中,航天员要忍受很大的过载,相当于数倍体重压在身上,刘旺介绍,航天员可适当调整姿势来抗过载,比如让身体贴近座椅,肌肉适当紧张,调整呼吸频率等。但他提到,这一段返回舱姿态相对稳定,航天员还不算是最难受的。
主降落伞面积1200平方米
刘旺提到,在飞船返回过程中,最让航天员感到变化剧烈的是打开降落伞的过程,因为降落伞和返回舱只有一个连接点,开伞过程中如同给返回舱突然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整个钟形的返回舱随之在空中翻滚、旋转、摆动,这些运动叠加在一起让航天员感觉甚至比过载还要难受,但又特别期待这一状态出现,因为降落伞一旦打开,就意味着安全落地有了保障。
7点55分,在减速伞、引导伞先后打开之后,有96根伞绳、1200平方米大小的主降落伞打开,北京飞控中心传来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个巨大的降落伞带着神十飞船返回舱稳定下降。
7点59分,画面中传来航天员王亚平的声音:“神舟十号报告,航天员感觉良好!”北京飞控中心再次响起掌声。
8点07分,在穿越几片云层后,神十安全降落在一片比较平坦的草原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