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车改革系列评论之一
公车改革“破冰容易融冰难”,当前,应充分利用“三公”经费公开制度日渐成熟的有利条件,趁着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东风,尽快实现公车改革从“破冰”到“融冰”的升级
近日有媒体报道,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公车改革浪潮,没有彻底遏住“车轮上的腐败”,反倒使一些地方的公车乱象越改越糟,百姓的意见也越来越大。据报道,浙江、云南、广东等地曾展开各种形式的试点,但很多试点政策“昙花一现”之后没有下文,个别地方的试点甚至因领导换届而出现“人走政息”。
近20年,公车改革一直处在“摸石头”的阶段,改革时断时续,鲜有实质性进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卫华表示,“年复一年的公车改革,似乎一直挂着空挡,超编配车、公车私用的势头依然强劲。”他认为,公车已演变成官员特权身份攀比的象征,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损害了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李卫华的表述并非危言耸听,从1994年至今已走过19年历程的公车改革,确实到了不得不改、“火烧屁股”之时。一方面,高昂的公车运行成本,已成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头——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已占三公经费总数六成以上;另一方面,公车私用现象遭诟病已久,无论是私开公车肇事,还是违规使用公车出游,每一则与公车相关的新闻,都会遭公众齐声讨伐。
公车改革举步维艰,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毕竟,纵观中国社会转型期必须推进的各项改革,公车改革其实连“割肉式改革”都说不上,它应该是难度和风险最小的一项改革——改革可能会让部分习惯公车出行的领导干部略感“不便”,但它毕竟不像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革等那样“伤筋动骨”。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公车改革有非常具体的指向,也不缺政策法规的支撑,更在社会民众中早有高度共识;从改革前景来看,公车改革在试点中已积累大量经验,全面推行改革的条件也已比较成熟。深入推进这项不涉及“饭碗”问题的改革,只需有削减公车使用者“福利”的改革决心即可。但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公车改革的主导者本身就是公车使用者,很多人都不愿拿自己的利益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