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尽快“升级”正当时【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公车改革尽快“升级”正当时【2】

2013年06月18日10:5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其实,在当前的政治架构中,即便没有公车可用,领导干部们的基本生活也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有关部门应该意识到,公车乱象早已成为严重损害自身形象的脓包,尽早剜除为宜。遗憾的是,仍有一些人似乎舍不得公车带给自己的微利,他们推行的改革举措,也与民众的期待相去甚远。

  但必须强调的是,以车补代替公车、拍卖超编公车、给公车安装GPS、给公车贴牌等举措,效果虽然不够理想,却并不意味着试点没有意义。恰恰相反,通过这些试点,我们能够发现公车改革的难点何在,也能多一些监督公车的渠道,甚至还能发现一些初衷良好的政策是如何在执行中被消解的,这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公车改革都大有裨益。毕竟,目前监督公车私用滥用的手段,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多一种监督渠道,多一种公共参与的方式,公车私用者就会多一份敬畏。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公车改革的现状,“破冰容易融冰难”是比较准确的概括。近些年零零星星的公车改革试点,都带有“破冰”意义,但很多改革探索往往止于试点,一些先行先试地区的优秀经验也没有向其他地区推广。那些没纳入试点范围的地区,则对改革普遍持观望态度,这也正是公车治理一直坚冰难融的原因。

  要打破公车改革“破冰容易融冰难”的困境,要有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决心。如今的公车改革试点,很多都是地方性的探索,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很难上升为国家治理的经验。突破公车改革困境,需要在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统筹,将公车关进“制度的笼子”。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公车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像其他国家那样逐步降低公车保有量;二是压缩和削减公车购置与运行预算,将公车购置和使用情况详细而及时地向社会公开。

  要打破公车改革“破冰容易融冰难”的困境,还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公车。现阶段,对公车的监督以内部监督为主,让每天都在享用公车的人监督治理公车,加上惩治力度偏轻,很容易让监督变成走过场。因此,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的同时,还应激活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与网络监督的活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这两年,网友在春节期间发起的“随手拍公车私用”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民间社会的监督智慧和监督热情,应该成为公车改革的“正能量”。

  学者孙立平曾经说过:“公车改革是一个风向标,如果这样一项具体而又并不复杂的改革都无法向前实质性地推进,那些更为复杂的、会触动重大利益关系的改革也就更加困难了。”超编配车、公车私用等现象,已成了影响党政干部形象的“负资产”,公车改革已经不能一拖再拖。有关部门应该读懂聚焦于公车的民意,充分利用“三公”经费公开制度日渐成熟的有利条件,趁着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东风,尽快实现公车改革从“破冰”到“融冰”的升级。(易艳刚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