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清和他的救援艇。 本报记者 张玺 摄
编者按
这是一个关于好人的故事。
23年,150多条生命,虽然不是每个被救起的人都对他感恩戴德,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挽救和努力。
继湖北荆州的“挟尸要价”风波后,今年5月26日,浙江温岭又现类似事件——打捞者向溺亡者家属开出数千元“捞尸费”。任由溺亡者在水中载浮载沉的图片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也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在这些人面前,王金清是一个“大写的人”。他开着自家做生意的游艇,在黄河上守护着那些需要救援的生命。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在有些人道德沦陷的同时,仍有一种力量可以温暖你我。
致敬,向这位朴实的“黄河义士”!
王金清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体强壮,40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一些。与人交谈时操着内蒙古西部方言,话语不多。只是聊起在黄河岸边救人的事情时,他才会显出一些激动。
可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23年时间里在黄河上救了150多条生命。可能是这个原因,小名王三儿的王金清,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喜欢叫他“三哥”。
“ 能救别人的生命 , 我愿意去做 ”
王金清家住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他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在河里游泳嬉戏,或者坐在岸边静静地看着黄河水,是他最难忘的儿时记忆。他说,黄河是他的又一个母亲,从小就离不开,一天不来河边,心里就不痛快。
17岁那年夏天,时逢学校放假。正在河边的王金清听到有人喊救命,原来是两名学生在黄河旧桥附近嬉戏,滑入深水区,无望地乱“扑腾”,站在岸上的另一个孩子则急得大声呼救。王金清顾不得脱去衣服,直接跳入水中救人,背起一个,又用手拖起一个。两个孩子都得救了。
回忆起第一次救人的经历,他说:“那两个孩子比我小不了几岁,我水性好,当时啥都不怕。”
后来,王金清为了谋生,买了一条快艇,拉客人游览黄河。这条快艇也成了他救人的工具。
2009年的一天,正在岸边休息的王金清听到有人冲他喊:“王三儿,快来,有人跳河了!”王金清急忙开快艇冲到公路桥下。一名女子正伸着双手在河里扑腾,眼看就要沉下去了。王金清熟知这里的黄河水情——桥下有漩涡,水深有十几米。“要快救人!”这是他当时的唯一念头。身手敏捷的他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女子的头发,慢慢抓住衣领,这才把她拖上了快艇。
但好心得到的不一定是“好报”。一会儿,这名女子醒了,正当王金清心里高兴时,这名女子开口就骂,质问为什么要救她,还打了他一记耳光。最后,这名女子哭着跑远了。
王金清所在的黄河地处包头市万水泉镇,有两座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通过,与南面的鄂尔多斯市相连。现在每年都会有人从公路桥跳河轻生,一年至少十几起。
王金清说,来黄河跳河自杀的人有几种,有失恋的年轻女子,有生活压力大的中年人,有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更多的是得了重病或者子女不孝顺的老年人。
23年来,王金清救下了150多条生命,成为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护者。附近的村民都知道有个好心肠的“王三儿”,一遇到有人落水,就喊他来施救。
王金清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能救别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家庭,我愿意去做。”
救活一个人时,王金清感到很宽慰,觉得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儿。但如果救人失手,他会难过好几天。
一次,4名男子开船游玩时落水,王金清奋力施救,但只救上来一个人,其他三个人沉入了十几米深的黄河河底。王金清望着湍急的河水在岸边呆坐了好几个小时。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善待生命
王金清出生于1973年,他在家里7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三。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推开屋子窗户就能看到黄河水,听到流水声。
父母种地为生,孩子多,家庭生活压力大。“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我七八岁的时候都没有鞋穿,冬天喜欢在河面上滑冰,只能光着脚。”王金清说。
64岁的同村人杨二官说:“王三儿小时候家里穷呀,兄弟姊妹多,条件的确不好。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这孩子为人大方、厚道,邻里之间谁家有个事情,只要张口,王三儿指定帮忙。”
初一没念完,王金清就辍学了。之后,他种过地,打过鱼,卖过酿皮,挖过煤,卖过炭。直到25岁时,他重回黄河边,开了一家鱼馆。后来,又买了快艇,载客游览,生活才逐渐有了起色。
王金清12岁那年,母亲自己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对他是个巨大的打击。“就像黄河里的石头,压得我多少年都喘不上气儿。”虽然隔了近30年,但王金清提起来还是泪眼朦胧,几度哽咽。
“我的母亲非常善良。我小的时候,有人来这里跳河,母亲见了以后也会尽力找人给救上来,有时还会收留他们住一个晚上,再给他们拿上回家的路费。”
也许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王金清对黄河边和公路桥上的老年人特别留意。如果遇到有老年人精神恍惚,可能会跳河轻生,他会一直跟着,并适时劝劝。
二十多年来,王金清救人的工具从最开始的竹竿、救生圈,变成了后来的渔船,再后来又变成了游艇,工具在变,但他救人的淳朴观念从来没变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