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白瀛、周玮、璩静)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观念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促进、典型引路与面上推开相衔接、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相结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走过了不平凡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文化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
进入新世纪,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现代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中央明确提出“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建设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思想的新解放、理论的新发展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的新创造。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十年,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和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近7000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重塑了一大批新型市场主体,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大大增强。
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文化行政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在理顺。除新疆、西藏外,全国29个省区市的副省级及以下城市已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整合。
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方针,如期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改革方向对、成果大、亮点多,初步建立了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文化民生”
“十一五”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目前,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目前正从“村村通”向“户户通”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多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正努力实现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已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余万家。
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参观人数比免费开放前增长数十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