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寻亲
受屈氏族长邀请 14年前至湖南拿族谱
据屈楚平回忆,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屈原的后代,“只是一直没寻到根。”直到1998年的夏天,几个屈氏宗族的人从湖南衡阳先后3次来到成都华阳寻亲。“起初,他们到华阳老家到处找人问,没有人承认,也没人接待他们,老家的人也因为这样(的态度)把他们给得罪了。”屈楚平说,多年前,他家就已经从华阳老家搬到了新兴镇,所以当时他并不在华阳老家,“后来,湖南衡阳的亲戚给华阳老家来了封信,我才知道他们来过。”因为把衡阳的宗亲得罪了,华阳老家的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时候,侄儿才把那封信带来给我,我才开始联系到他们。”
随着这封信的到来,屈楚平和湖南宗亲们的联系开始密切起来。直到1999年的秋天,湖南衡阳屈氏家族第五次开始修订族谱,这次族长特意邀请他前往湖南拿新修订好的族谱。
屈楚平首次真正意义的寻宗之旅是由干儿子陪伴去的,“到了衡阳,他们还问我们这边以前联系过的一个亲人的情况。”屈楚平说,湖南衡阳屈氏宗族大约有3万人,“为了修订族谱,他们还专门成立了族谱修订委员会。”对于14年前的首次寻宗之旅,屈楚平至今记忆犹新。
祭奠祖先
连续10年端午节 邀诗友家中吟诗颂屈原
屈楚平因为是家族中“敬”字辈的孩子,所以自小父亲给他取名叫屈敬涵。直到中学时期,因为佩服先祖屈原,他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楚平,“因为屈原是楚国人,所以取了个‘楚’字;又因为屈原名平,所以又取了‘平’字。”屈楚平这样向记者解释着自己的名字。“屈原是位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所以我一直也想向他学习。”屈楚平说,每逢端午节,自己家也和寻常人家一样吃粽子、插艾叶菖蒲,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屈楚平心中,觉得自己作为屈原的后代,也应该为祖先做点什么。因为在退休前自己曾从事过语文老师的工作,对于诗歌也非常爱好,所以从10年前的那个端午节开始,屈楚平便邀请成都的诗友们去他家吟诗过节。
“整整10年,这个活动一直没间断过。”屈楚平说,今年的端午节活动是11日举办的,是10年来最盛大的一次,“来了30多个人,大家一起吟诗很热闹,我自己也很激动。”屈楚平说,他和老伴儿现在居住在小女儿家中,活动当天,老两口早早地就起了床,等着迎接诗友们的到来。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成都还有屈原的后人,他还拿了族谱给我们看。”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成都市民周国志说,当天除了吟诗,也举办了隆重祭祖仪式,“他们准备了香蜡、粽子、肉和水果,老先生还真的是做了三跪九叩。”周国志说,“大家吟诗情绪高涨,老先生确实很激动,我们当时还有点担心(他的身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