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应该更严谨
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龚和德说要看完全部8集才好发表意见,但他告诉记者,两年前节目组发来材料邀请他出镜接受采访,但被他婉言拒绝,因为“跟我想的不一样”。跟龚和德一样觉得甚是遗憾的还有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教授,他含蓄地批评说:“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群对京剧爱好者在谈京剧,不要用‘文献片’的标准来要求它,只是一个‘文艺片’。”傅谨举例说,《京剧》中明确指出“京剧诞生于1840年”,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以我们目前掌握的史料和旁证,我最多说‘京剧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到底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没有人敢确认,因为我们真的并不知道。”傅谨表示,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应该具有更为严谨的态度。
随意裁切有些潦草
虽然《京剧》总导演蒋樾一直没有接听记者的电话,也没有回复采访短信,所幸联系到央视纪录频道的宣传负责人王文静,她承认片中确有一些明显错漏,将在第二次播出时及时修改,蒋樾也会很快通过视频采访的方式回应质疑。但傅谨并不看好修改,“硬伤和细节差错之外,最关键是历史观的问题。”
“如果《京剧》单独去拍‘唱念做打’,喜欢看的观众就会比较少,但是借着京剧的故事、发展史,讲述中国人在近200多年来的生活,从京剧折射出民族近代史,就可以照顾到更多的观众。”
蒋樾曾这样定义《京剧》,这是一部试图借着京剧发展史,介绍近代中国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文化生活的纪录片。这样的视角和立场,自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为了要使素材更吻合“社会史角度”而随意裁切,显然有些潦草了。判断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更倚重的不是绚烂的配词和华丽的画面,而是对史实的尊重。
(来源: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