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损失重安置面临困难
张守成家里养了300多头猪,洪水来时他没来得及转移出来,他总想着回去看看他家的猪是死是活。5月12日,他偷偷返回灾区家中,直到救援人员赶来才将他救出。
张守成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嘴里不停地念叨“没了,全没了。”张守成养的320头猪只剩下20多头,在水里泡了几天后已经奄奄一息。曾经让人羡慕的小康户如今所剩无几。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受灾群众都和张守成一样蒙受了巨大损失。闫丽娟和婆婆、小叔家的房子都被水淹了,虽是砖房,但经过几天的浸泡,恐怕水退了也难以居住,家里的电器、农机也基本报废。
“我看水退了点,能不能让我进去拿点东西?我把机械搬出来就行,再泡就不能用了。”居民王桂荣几乎每天都要向负责警戒的警察央求。她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我就想拿点东西减少损失,哪怕抢救出来两条被子,晾一晾也能用啊!20多年攒起的家当,就这么没了,从头开始不知有多难。”
随着时间的延续,受灾群众的怨气也逐渐累积,而且大部分针对红花尔基水库:“都是修水库闹的,以前哪有这么大的水?必须得给个说法。”
记者在互联网上也发现,不少网友都存在质疑,称水库泄洪造成洪灾肯定是责任事故,要求水库和政府给受灾群众说法,给予赔偿并追究相关人士责任。
随着上游泄量逐渐稳定,下游洪水慢慢退去,灾情进入稳定阶段,但是当地面临的困难也许才刚刚开始。
据马旭东介绍,为保下游安全,目前水库的泄洪量为每秒181立方米,进出水量基本保持平衡。照此速度推算,预计需要1个月左右才能让水库水位回到汛限水位,短期内受灾群众很难回家居住。
李洪庆告诉记者,目前,在伊敏河镇设置的5个安置点中,只启动了伊敏河镇第一学校,共安置了150多人,更多的受灾群众选择投亲靠友。但由于学校还有学生上课,时间长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在亲戚朋友家长期生活。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更多受灾群众来到安置点。我们另一个比较大的安置点距伊敏河镇有十几公里远,受灾群众都不愿意去。”李洪庆说,进入夏季,天气会越来越热,无论是住在安置点还是在草场上搭建帐篷,都非长久之计。
另外,即使洪水退去,被洪水浸泡多日的房屋也未必能居住,受灾群众必须面临更长时间的评估、重建甚至整体搬迁过程。
从临时安置到整体搬迁,小屯区的受灾群众还要面临一段过渡安置期。“救灾结束,我们马上要面临的工作就是受灾群众财产损失的核算和赔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并且在搬迁之前,如何实现过渡安置,往哪里安置,我们也没有具体的方案,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恢复面临很大的困难。”
李洪庆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到了10月份,呼伦贝尔地区就可能迎来第一场雪,准备迎接冬季,到那时如果还不能让受灾群众有一个固定居所,那么将要面临更多的问题。
另外,这次灾情逐渐平稳,但是防汛的压力仍然很大。马旭东表示,如果再赶上持续降雨天气,难以预测是否会发生新的灾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