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余精神病康复者被拒家门【3】--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北京:百余精神病康复者被拒家门【3】

2013年05月20日08:07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康复患者自组大家庭互助生活

  15人“一家” 自己选“家长” 开家庭会议 讨论家庭生活

  采访中记者也惊喜地获悉,为了让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建立了国内首个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之家。

  李文秀副院长告诉记者,让他们想给精神病患者建家是被一位女患者触动了内心。一次有位女患者找到李副院长说:“李大夫你让我回家吧。”李文秀知道因为很多实际困难家人根本不接收她回家,但是还只能安慰她说:“我再慢慢给你联系。”说了几次都是这个结果,一次患者情绪激动地说:“你把我送到拘留所判刑吧,你判我15年刑,我到15年那天出来就可以回家了。我在这里就等于判了无期徒刑,永远都出不去了。”

  为了让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的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2010年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在全国率先引进意大利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项目,建成了中国首家精神病人社区康复之家——玫瑰园。目前海淀区已经建成了6个这样的“家”。

  所谓精神病人康复之家目前的运作模式是由医院在院外租下一处房子,为病情稳定自己也要求出院但是家属不同意接收的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之后,到医院为其承租的房子里生活,每个“家”都在15个人左右。自己选出自己的家长,对家庭生活进行规划,每周开家庭会议,讨论家庭生活。岗位角色由病人自己担任,比如有人负责做饭,有人负责洗衣、打扫卫生等等。

  建“家”的目的是让病人从医院出来之后,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此外也解决了一些长期住院的患者无家可归的难题。今年该院将在区政府支持下再建5到10个这样的“家”,建成后能够容纳100多个出院的病人,缓解《精神卫生法》实施之后病人要求出院但是又回不去的问题。

  李副院长告诉记者,由于是在尝试阶段,目前这些“家”都是由医院找房子承租,为出院患者提供吃住。病人在不超过医保自费部分之内承担每月1200元到1500元左右的费用。目前院方正在与区残联沟通,希望由残联解决居住,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可持续运行。

  李副院长告诉记者,目前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建立的6个“家”多数还在郊区或城乡接合部。只有一个“家”建在城区,也没敢大张旗鼓,怕周围群众不接纳。目前已建成的6个“家”都增设了患者参与的职业项目,如加工卫生洁具、洗车、小卖店等。

  相关链接

  意大利30年前取消精神病院

  意大利在30年前出台法律,取消境内大型精神病院,大量病人回家回到社会。意大利通过30年的探索打造了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体系,就是建设了大量社区精神病人康复之家。为一些无家可归的精神病人提供自助式居住。国家为那些无家可归的精神病患者提供一些免费的居住场所。社区义工帮助这些康复患者做饭、送他们去上班、出行,由精神科医生定期巡诊。即使紧急发作的精神病患者也在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就诊,住院治疗一到两周后,回到社区康复之家进行康复。(文并摄影/记者 李罡)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