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1日专电 题:母爱不能缺位,母亲更需尊重
新华社记者 姜潇 吴锺昊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一个温馨的日子——母亲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母亲。很多时候,母亲的一个神情眼神,一只轻轻摩挲后脑勺的手掌,一个拥子入怀的依依动作,对孩子来说,胜过千言万语。
日前,记者专访了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谈谈今天的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母亲。
“留守儿童”背后是“弃养妈妈”
2012年底多起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恶性事件至今令人震惊:贵州毕节5名男孩儿死于垃圾桶内、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江西贵溪11个孩子平安夜前夕被校车事故夺走生命……而这群受害的儿童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据全国妇联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占4000万。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在逐年增长。
“数以千万的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母亲教育缺失的最大表现,这已经或将要成为比环境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事近30年母亲研究的王东华认为,“留守儿童的背后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新群体——寄养妈妈。这些孩子的父母为谋求更好的生活远离家乡、进城打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守望一个孤独无助的童年。”
“母亲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作为一个母亲都没有理由在孩子最需要的年龄离开他们。而现实是,中国很多年轻妈妈不得已将孩子留在家乡,自己奔赴千里之外为生计打拼。这是发展中的当下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无奈选择。”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在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更以牺牲孩子、牺牲家庭为代价,这种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向我们暴露出它的恶果。”王东华认为,政府和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母亲相应的补助,从而使孩子得到哺育,使老人得到赡养,使丈夫得到安心,更是拯救千万留守儿童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