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记者对农夫山泉的回应不断提出质疑。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请解释一下,假如您的标准都是非常好的标准,请问为什么今天北京质监局已经让农夫山泉在北京的工厂停产,难道执法部门执法错了吗?
钟睒睒: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第一,我们在北京有一个桶装水厂,只生产大桶水,这个桶装水厂在北京市政府招待所内。我们在北京有10万户用户,2008年开始生产,到现在差不多五年,没有出过任何质量事故,也没有出过任何标准问题。可以告诉诸位,我们为政府生产的还在生产,但为民众生产的已经停下来了。但今天我还要宣布一个消息,我们不会在北京再开工厂生产,我们只有对不起北京的10万消费者了,因为这样的环境不可能让一个企业生产,员工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智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农夫山泉的尊严比金钱更重要。农夫山泉的责任心,与其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来影响北京消费者的健康,不如现在就关闭这个工厂。
一个产品协会就可以让一个公司的产品下架,一个产品协会的决定就可以让《京华时报》把它登在头版头条,这样的环境下,农夫山泉只能退出。对于10万北京用户的饮水问题,农夫山泉会负责任地在三个月之内,用全国各地的20升来换取19升,市场上的价格,我们19升水20元,40升水35块钱,农夫山泉决对不让消费者受损失,农夫山泉绝对不会为舆论暴力低头,也不会为自己的尊严失去颜面。
经过今天这场激烈的争论之后,农夫山泉能否彻底消除大家的质疑,我们还不得而知。企业和媒体,谁在隐瞒真相?谁在刻意狡辩?企业是产品真有问题,还是遭遇舆论暴力?媒体是客观报道事实,还是故意设局陷害?事关公众健康,企业和媒体互掐,监管部门身处何处?北京工厂停产,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和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进行评论。
标准层出不穷引消费者不信任 目前亟待权威部门解释
包华:这个饮用水标准之争经过农夫山泉本身的介绍,和《京华时报》的一番质疑,似乎看不清楚谁是谁非了,似乎我们现在所拿到的饮用水标准层出不穷、纷繁复杂,让公众很难了解到真相,而这种复杂导致公众对饮用水产品的不信任,以及不再购买。就目前来讲,我个人很难判断农夫山泉说的对,还是《京华时报》说的对,但我希望国家标准委员会能够给出来权威解释。
胡钢:首先,根据国家2009年食品安全法第八条第2款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说,《京华时报》做的没错,但有一个很小的细节,《京华时报》称北京质监部门叫停了农夫山泉桶装水的北京生产,但《新京报》报道,北京市质监局方面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已介入调查,表示目前知道停产之事,正在核实。
有人说,饮用水质量事关公众健康,任凭企业和媒体掐架骂街,为什么见不到监管部门的身影?
包华:饮用水标准有很多,而各个标准内容几乎不一致,一个是卫生标准,一个是质量标准,姑且不考虑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但产品标准两套体系的情况客观存在,让消费者很难去解决问题。制定标准的机构应该给自己的标准予以解读,这些解读对公众消除疑惑、对企业明确生产标准,都是及其有帮助的。但目前非常遗憾的是,将近一个月了,制定标准的部门、执行标准的部门并没有给出来明确的指导,而这些指导意见恰恰是目前现在产生纠纷的一个根本原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