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希泉(右一)在农业科技园查看生态蔬果的生长状况。 记者 罗静雯摄
23年前,年仅22岁的他凭着魄力,将倒闭的作坊建成年产200余吨炒花生的企业,产品走俏川渝。
13年前,他被全村人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出“红苕打破砂锅,有女不嫁上坡”的历史,把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变为如今人均收入12000多元的富庶村。
他就是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党委书记、市优秀共产党员申希泉。
从“花生能人”到致富领路人
申希泉起家第一步,靠的是花生。
他的爷爷申道宣擅长炒货,在黄瓜山一带颇有名气。后来父亲申济超开办食品加工厂,主打产品也是炒花生瓜子,一度远销新疆等地,生意红火。
然而,1988年因为一次包装污染事故,加工厂损失了十几万元,被迫停产。
当时刚满20岁的申希泉还是临时工,初生牛犊的他毅然贷款6000元接下企业,改名为文峰食品厂,仍然生产“川东牌”花生系列产品。
汲取之前教训,申希泉对选料、生产、包装、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亲自过问。
“刚开始那几年,我和师傅们一起蹲在车间里看火候、下配料、炒花生。”申希泉笑着对记者说,他还常扛着麻袋挤公交车送货。
凭着质量和口碑,“川东牌”花生慢慢打出名气,到2000年年产量已达200多吨,年销售额近百万元。
在乡亲们眼里,申希泉虽然“阔了”,但还和以前一样豪爽、随和,乐于助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