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邓国胜说:“他家开副食店,最早开通电话。外出的人有啥事都用他家电话,申希泉一家从不收钱。”
彼时,申希泉所在的双楼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增收无路、致富无门,许多人家连媳妇都娶不起。
2000年9月,村支两委换届,村民不约而同推选申希泉,盼着他带领大伙脱贫致富。不少老党员专程到食品厂请他“出山”。
申希泉掂量了好几天,最终接招:“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才算富。乡亲们看得起我,我不能只顾着自家。”他把正“爬坡上坎”的食品厂托给他人照管,自己走马上任。
发展乡村旅游 做大产业品牌
2004年,双楼村和附近几个村合并成黄瓜山村。申希泉从1300多人的小村书记变成了6000多人的大村书记,还得扛起几个村带来的20多万元债务。
“我们黄瓜山四季有瓜果,梨子尤其出名。现在交通条件好了,来踏青的人越来越多,可以专攻乡村旅游。”头脑活络的申希泉带着村两委在村里转了一个多月后,大胆提出构想:依托水果种植业、乡村旅游业、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按行业设立果业、旅游、农业等特色专业党支部,做大产业品牌。
2005年,黄瓜山村果业党支部成立,开全区先河。申希泉邀请农技党员专家定期为村民讲课,并建成专家大院,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
有了技术支持,梨产量得到大幅提高,种梨大户、果业支部党员石德银当年卖梨收入就近6万元,成为全国小康示范户。
申希泉接下来的步子迈得更大,他带领全村制定了“村企联建”的新农村建设路线图,2006年引进重庆建工集团等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中华梨村”。
目前,黄瓜山村已有不同等级的农家乐40多家,2011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仅旅游业收入就突破千万元。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