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
张伟说,2007年10月那晚滑坡后,他就没有“家”了。
2012年5月出台的《林家坪镇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处理办法》显示,林家坪镇人民政府对像兴旺山村这样的塌陷村,采取的是“货币补偿”加“移民搬迁”策略。
“换句话说,就是拿钱、搬家,但几万块钱根本不够在别处盖新房。在附近盖?脚下没有一块实地了。”几位留守村民这样慨叹。
张锦珍一家在遭遇滑坡后,曾在借宿中见识过脚下土地的“四面楚歌”。
“四年搬了五次家,最短的才住半年,最远搬到一里地外的双圪桶村。”张锦珍回忆,每次搬出的理由都是“好好的房子又裂了,成了危房,再搬”。
张伟是个北漂,从2007年起,他回家过年的所谓“家”,就变成了邻居家的房子。“我家墙上还贴着我小时候的奖状,从窗缝里能看见,但谁也不敢去拿。”张伟说。随着时间推移,裂缝蔓延,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了在外租房过年大军,以至于村里后来流传出一句话:“有家不能回,搬家三年穷。”
兴旺山村的塌陷,在临县乃至整个山西省绝非孤例。
2012年底,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山西70%的地质灾害是由采矿引起的。有媒体报道称,山西省不适合居住的村庄已超过700个。
据报道,紧邻兴旺山村的临县林家坪镇白家峁村,自2004年开始,村中所有房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正在屋里,一边墙就完全倒了。”一些2005年以后的新房,一墙高一墙低,落差能达30厘米。
更早的灾难片则“上演”在临县木瓜坪乡庞庞塔村。据报道,这个产煤大村东北方不到5公里处,是霍州煤电集团的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庞庞塔煤矿”,其掘进的方向就是庞庞塔村。早在2000年,开始有村民的窑屋不断地“塌下去”,“夜里睡觉,墙皮土屑不断地往脸上掉,白天好好地,房梁咯吱咯吱地响”。然后,“几乎一夜之间崩溃成一堆废墟”。
临县只是采空塌陷区的一个样本。在大同、长治等地,其采空塌陷现象同样引人关注。还有报道称,与山西一河之隔的陕西省神木县,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塌陷面积高达56平方公里,毁弃耕地23万亩,曾发出“生态呼救”。
而兴旺山村人,对自己周边的土地“悬不悬”,似乎已丧失了信心。
多数村民寄希望于镇政府能予以移民搬迁,“据说在镇上给征了一块地”。一份2011年12月镇政府在网上发布的“临县林家坪镇兴旺山等村地质灾害集中移民工程施工全过程监理”招标公告,曾令村民们充满希望。但秦保成副镇长告诉记者,目前,招标工作虽已完成,但工程还没动工,何时入住“无法预计”。
“即使再在实地上建一个家,还是我的故乡吗?”张伟是个念旧的人,在北京打拼的他,已经怀念伴随着煤矿兴衰而消逝的东西,比如发甜的井水,比如“闹糖”和“闹秧歌”。
他还记得儿时的自己,与伙伴们三五成群,在大年初一凌晨到邻居家院子里放鞭炮把人“闹”醒。之后邻居会热情地拿出“压岁糖”分给孩子们,讨个好彩头。而这个风俗,随着村里学龄儿童的离去,于2006年就消逝了。“闹秧歌”消失得更早,村里壮劳力大批流失后,这支附近5个村最好的兴旺山村秧歌队就销声匿迹,“像从没有过一样”。
如今,张锦珍一家搬到了吕梁市一个陌生的小院里,一年租金7000元的两居室,住5口人,四下都是不认识的脸庞。
80后白领张伟有时感叹“国在家园破”,他的90后妹妹张芳芳,从此不常回村子,想它时,就常想起那首《冰糖葫芦》,以及她伴随着挖煤声的童年岁月:“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