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2日电(记者 许晓青)“4·20”芦山地震发生后,雅安当地个别百年古建筑虽有裂缝但未发生严重坍塌的现象引起网民关注,那些震后屹立不倒的古建筑被称为“屋坚强”。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指出,从古城镇防灾减灾的角度看,无论是百年的“屋坚强”,还是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一般房屋,都应纳入科学维护、定期修缮的范畴。简言之,古城镇保护本身也具有减灾意义。
传统木结构再显抗震威力
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近日正式出版发行的《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两卷本,恰好收录了过去10年间雅安当地多处古城镇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以及专家提出的保护和修缮建议。
主编《遗珠拾粹》的古城镇保护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在“4·20”芦山地震发生前,雅安的上里古镇、望鱼古镇以及宝兴的硗碛古村都已进入专家视野。
据阮仪三解读,芦山地震中一些百年古建筑受影响较小的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性有关。他说,那些被网友称为“屋坚强”的老建筑,都采用了木结构,且占据了地形地貌的优势,因而建筑具有了一定的抗震基础。
他介绍说,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本身具有韧性,木结构建筑的工艺采用的是“先立柱、再架梁、后砌墙”的工序,墙本身并不承重。在梁柱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这可以从三至六个受力方向上形成“力的铰结”,就好像“人的关节”一样。当遇到地震时,能够对应不同方向的震动,允许“小幅度的移动”,就降低了破坏性。
阮仪三说,中国古代就有“墙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坍”的说法,我国著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数百年“巍然不动”也是一个经典例证。地震多发的日本至今仍注重在震灾多发区域尽量鼓励建设低矮的木结构住宅,就是考虑到抗震。
多位专家指出,除了木结构本身的特点外,我国一些古村镇的传统房屋修建讲究地形、地貌的选择,倡导“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建房造屋,这对于震后重建也具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