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保护本身也具有减灾意义
文化学者毛时安认为,从汶川到芦山,两次地震启迪我们,大灾发生后除了抢救每一个生命,抢救古城镇也很重要。后者是保护文化的脉络和精神,同时也具有防灾减灾意义。
专家建议,待雅安地区余震基本平息后,应尽快启动当地古镇古村建筑受损情况调查,及时开展保护性修缮。
结合震情,阮仪三等提出,对当地古建筑、古村镇应再次启动地毯式的踏勘,制定科学有效的修缮规划,在震后最大限度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群。
专家同时指出,事实上现代建筑只要建构科学合理,一样能够具备抗震减灾的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郑时龄分析,房屋建设本身自始至终都应当是一个“良心工程”,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在今后未知的自然灾害中增加“人为损失”。他说,除了微观的建设和修缮,宏观的政策指引也很重要。
专家还强调,古建筑的木结构本身虽然“坚强”,但依然需要进行定期的科学维护和修缮。待木结构加固后,在重大灾害面前有望出现更多的“屋坚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