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奋战在四川芦山抗震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3】--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记奋战在四川芦山抗震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3】

2013年05月02日06:09        手机看新闻

  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

  “党旗飘起来,党徽亮出来,党员站出来”,在各县乡村镇,在泥石流滑坡抢通现场,在临时安置点,随处可见党旗在飘扬,胸佩党徽、佩戴袖标的党员始终忙碌在第一线。

  4月29日,在芦山县芦山中学的一间帐篷里,临时党委会在召开党员碰头会。“这个集中安置点人比较多,要摸底调查,比如蜂窝煤是存放在帐篷里还是露天,提醒群众帐篷搭建要注意防火和预留生命通道。”党委书记陈雪梅嘱咐刚从体育馆安置点调来的3名党员。

  地震后第二天,这个临时党委就成立了,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40多人。60岁的群众王洁慧告诉记者,她最关心物资发放和帐篷搭建,临时党委带领大家打了硬仗。如今安置点的2000多人都住进了帐篷,吃喝都不愁。

  入党18年的芦山中学教师何业是学校党支部书记,也是安置点临时党委的党办主任。

  何业的家住3层,已是危楼。地震后,高度近视的他从家里抢出食物,分发给群众,还带领群众搭起了16顶帐篷。何业的母亲70多岁了,住在乡下,他托人照顾老人,自己却一直没空回去。

  戴着“党员志愿者”袖标的何雨亭也在旁听碰头会,她是何业的女儿,在四川简阳一所中学任教,趁着“五一”小长假赶来帮忙。在这个临时安置点,有10多位从外地自发赶来的党员志愿者。

  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已成危房。帐篷医院里,不少党员日夜忙碌,为病患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55岁的外科主任医师王林华,1985年入党,已连续工作24个小时。负责伤病员分流转院的医务科科长周进松也是老党员,他记不清当天是星期几,但对哪个医院分流了多少人,有多少重症病人却了如指掌。

  哪里有灾情,就奔向哪里,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灾区大地。

  哪里有险阻,就迎向哪里,无畏的身影活跃在应急一线。

  抢险救援靠党组织,恢复生产更离不开党组织。芦山县飞仙关镇成立了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每个党小组对应一个生产队,1名党员联系帮助15户受灾村民。眼下正是油菜籽收获的季节,农时不等人,党员突击队积极帮助留守老人抢抓粮食收割和播种稻谷。目前,这个镇抢收粮食300余亩,修复受损沟渠1000多米。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

  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去,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书写着责任和忠诚。

  无数共产党员用行动向世人证明,过去,依靠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中国传奇”。今天,在灾难袭来的时候,只要我们坚定地依靠党、依靠政府、依靠子弟兵和灾区广大群众,就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就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