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喜与忧——近距离记录农民工--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农民工的喜与忧——近距离记录农民工

2013年05月01日09:31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沈阳5月1日电(记者樊曦、初杭、齐中熙)在我国众多的劳动者大军中,总数不断增长、并已超过2.6亿的农民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就业形势如何,有着怎样的喜与忧?在沈阳,记者采访了一些农民工,记录下了他们的心声。

  “小车不倒尽管推”

  家住吉林白城的于长江今年60多岁了,小学五年级文化。年轻时一直是个地道的农民,直到30多岁市里新开砖厂招工,他才兴冲冲地扔下锄头,当起了工人。

  “那时候自豪,最多时候,一个月能挣300块钱。”回忆起那时候,老于美滋滋的。

  后来,老于跟朋友一道到外地打起短工。那些年,他做过瓦匠、待过车间、甚至还干过固定外墙玻璃的“空中飞人”,不知不觉熬成了第一代“打工仔。”

  “我那个年代做农民工,挣得是劳力的钱,过得是苦心的命。”老于说。

  作为第一代农民工,老于经历过欠薪、生病,几乎什么苦都吃过。然而幸运的是,新一代的农民工不用再像老于当年这样苦,现在农民工的境遇要比他那时强很多。

  沈阳市总工会农工部部长蒋阳介绍说,对农民工权利的维护,工会组织从清理欠薪入手。从源头上,成立了由工商、劳动、建委、法院、公安、司法、工会等职能部门参加的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就是抓农民工入工会、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保障金制度,从制度、从源头维护农民工权益。

  “去年,沈阳农民工入会和集体合同动态签订率达到100%。集体合同为农民工提供了维权的依据。同时,工会还联合人社、安监等部门对全市工地进行抽检,调查有无欠薪苗头,而不是像以前等堆到年底时才集中查访。”蒋阳说。

  “现在是小车不倒尽管推,不给儿女添乱就好。”老于说。

  “希望比工资更重要”

  29岁的闫海义是黑龙江人,初中毕业就干上餐饮业。今年,饭店、酒店的工作格外难找。几天前,一家建筑公司来招工,日薪200元,包吃包住,许多老工友看着这条件直‘眼馋’,他却不为所动。

  “去了就是出大力,待在工地,一点希望都没有。”小闫说。

  建筑行业由于劳动强度大,用工主力一直是外来农民工。如沈阳市建筑行业旺季时职工达到38.8万人,其中农民工36.2万人,占总数的93.3%。而剩余6.7%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城里人,农民工的上升空间极为有限。

  缺乏上升空间、没有归属感,让农民工开始出现“断档”现象。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