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沈阳有关部门统计,建筑行业11个主要工种中,以木工、瓦工的工资水平最高,多数日薪能达到300元,建筑旺季时更多,对其需求也最大。但是,企业拿出高工资,年轻农民工也少有愿意干这一行的。
沈阳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监理张东告诉记者,目前工地上的来自农村的技工多在四五十岁,这些工人做既要体力又要技术的活已经不大合适。但没办法,建筑行业在年轻人眼里确实“人见人嫌”。
今年27岁的张强初中毕业后,做瓦工的父亲多次让他跟自己学技术,他都不肯,想往城市圈里闯一闯。他每次和父亲争执时总会说:“现在挣力气钱确实容易又快,但年纪大了还不是跟您一样,有什么希望?”
面对这种现象,沈阳市工会在建筑行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并规定了建筑行业年度职工工资平均增长不低于10%。
“政府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帮农民工讨薪是好事,但对年轻人来说,给我们进步的希望远比工资更重要。”张强说。
“就业歧视”还是“空有柴火点不着”?
初春的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记者看到已有近千名前来找活计的打工者,他们或举着求职广告、或在衣服上贴着工种种类,眼神中充满急切和疲惫。
让农民工感到恼火的,不仅是活难找,还有老板的冷眼和“歧视”。
一些五六十岁的农民工的感受更为明显。辽宁彰武的农民工赵昌学说:“许多老板一看我走过来,直接扭头走了;有的更绝,那眼神就像看见苍蝇一样。”
老赵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农民工表示,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是常有的事。“相貌不好的、岁数偏大的,老板根本不考虑。”
一位在沈阳开饭店的小老板却说,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形象、素养差,而年轻人又不肯出力、缺乏技能,但这些又是服务业最看重的,许多老板不满意他们的工作状态。“许多民工‘空有柴火点不着’,有活也干不了。”
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工会主席张学东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待遇要求高,又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在找工作受挫后,往往产生畏难、抱怨等情绪。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新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的帮扶力度,同时在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渠道,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空间。
“有关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对农民工充满敬重、关爱的氛围,尽量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