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社区的忠诚卫士--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平安社区的忠诚卫士

2013年04月18日11:16    来源:中国网    手机看新闻

  文昌社区地处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多,居民多数是东电三公司职工,常年在外地施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较多,治安状况十分复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1995年,孙建设从解放军某部后勤部副部长的岗位上,转业到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桥子派出所,成为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从此一直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最前沿。正是凭着“干什么工作都要干好”的韧劲,他把文昌社区由一个秩序混乱的“大杂院”,创建成为省级平安社区。

  初任社区民警时,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到街头巷尾同社区群众、下岗职工拉家常,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经过3个月的艰苦奔波,他将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的情况全部摸清。

  孙建设也由此总结出入户走访社区群众的“五步法”:第一步,要积极取得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配合,解决初次见面了解情况困难的问题;第二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晚上,在居民家中有人时进行走访,主要解决见面难的问题;第三步,对一时见不上面的住户,采取留电话或委托邻里转告,先预约后走访的方法,做到走访不漏一人;第四步,对不愿见面的住户,采取反复登门,以诚感人,主要解决联络沟通不顺畅的问题;第五步,对少数心存戒备的群众,采取与查煤气、水、电的工作人员一起入户走访,消除少数群众对民警走访厌烦的心理。通过“五步法”,孙建设重点解决了在走访社区群众中存在的“入户难、见面难、沟通难、支持难”等问题,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

  2004年10月的一天,孙建设在入户走访一名困难职工时了解到,这位老人早年下岗并身患癌症,老伴患脑出血,成了植物人,长年瘫痪在床。两个儿子都有严重残疾,一家四口栖身于25平方米的“地震棚”里,生活十分困难。

  经过多方沟通和努力,孙建设找有关部门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并经常帮助这家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005年4月,老人因病故去后,他多次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经过多方努力,在社区、街道及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家庭分到了一套60平方米的新住房。

  孙建设时刻关心辖区群众的安危,他只要有时间就到社区里转上几圈。如何维护社区治安,他总结出“白天重在‘看’、晚上重在‘巡’、深夜重在‘守’”的24小时“全天候”防控模式,经过运行,管片内发案率大幅下降。社区群众视孙建设为社区平安的“保护神”,大家都说:“自从文昌社区有了孙警官,我们白天外出可以不锁门,夏天晚上睡觉可以不关窗,非常安全。”

  孙建设勇于创新,巧妙地将原有社区警务的工作方法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使社区警务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中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建设“网上派出所”的设想,并将自己的电子信箱、QQ号码及电话号码制成卡片发放到群众手中。为了保证与群众在线交流,他下班后在家当起了“网络警察”,接受居民咨询,汇总破案线索。

  从警17年来,孙建设先后破获各类案件175起,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185人,抓获网上逃犯7名;找回失散儿童5名,为群众做好事1780余件;参与排除社区急难险重任务21次;帮21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为特困户捐款4.8万余元、衣物150多件。

  孙建设多次被省、市评为“人民满意民警”和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7次;2008年获全国“优秀社区民警”、2010年“全国爱民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