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亮:听他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打仗”--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亮:听他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打仗”

2013年03月27日11:1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2013年3月27日,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刘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亮作报告。新华网 陈竞超 摄

  2013年3月27日上午10:00,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刘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网进行现场直播。[直播首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王亮]各位领导,同志们: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曾经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打起仗来,我们的军队到底能不能打赢?”我想,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军队最关心的问题。

  记者的职责就是回答受众的关切,每一次采访都是寻找答案的过程。2013年春节前夕,我来到被誉为“南国利剑”的广州军区某特战旅,走进特战连长刘珪和他带领的连队。此时,距离蛇年春节只有不到两天的时间,刘珪和他的战友却战斗在罗浮山的丛林深处。

  认识刘珪,是从一卷胶带开始的。一次训练出发前,刘珪系紧作战靴后,又将露在外面的鞋带藏到了鞋帮里,接着他从包里拿出一卷胶带,将鞋帮包了个严严实实。再看其他官兵,个个都是如此。系个鞋带有这么麻烦吗?刘珪告诉我,打仗无小事,细节多一分,胜利就多十分。执行作战任务时,如果鞋带拌到杂物发出声响,就可能暴露目标,后果不堪设想。细节上的高下,在平时可能只是业余和专业的不同,而在战时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一卷胶带让我感受了刘珪的细,一台磅秤又让我见识了刘珪的实。连队组织五公里负重越野,操场上摆放着一台磅秤。集合前,刘珪对每个战士的背囊逐一过秤,按大纲规定的26公斤标准,只能多不能少。刘珪告诉我:“训练是为打仗做准备的,一切都要按照打仗的要求来!”

  采访刘珪,听他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打仗”。每每听到这两个字,我都从心底里生出敬意。天天想着打仗的军人,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的确,和平年代,价值多元,芸芸众生可以安享太平,但军人必须枕戈待旦。连队官兵告诉我,一年365天,刘珪至少有300天铆在训练场上。全连每一名官兵,清一色迷彩服、作战靴、行军背囊、全副武装,只要听到命令,无论在哪里,都是他们的出发阵地,时刻可以上战场!

  湖南农村大山里长大的刘珪,有着质朴坚韧的品性。他常拿练兵和种地做比较。他说,农民种地最实在,春天你糊弄庄稼,等到了秋天庄稼就会糊弄你。练兵也一样,平时种虚花,战时结苦果。刘珪在日记中写道:“未来战场上,如果是必不可少的牺牲,我将慷慨赴死;如果是训练不严导致的无谓牺牲,我会死不瞑目!”

  和刘珪攀谈中得知,他所在的特战旅是一支年轻的部队,组建于1988年,不长的历史中,在如战场一般严苛的训练场上,先后有10多名年轻的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每想起牺牲的战友,刘珪都会揪心地疼,这是他内心深处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这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未来战场上,仗打不赢,就等于让战友的血白流!所以他把每次训练都当成打仗,在追求极限的训练和较量中去获取通往胜利的入场券。

  特种兵训练强度大,被称为“魔鬼训练”,经常到部队采访,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尽管如此,刘珪连队训练的残酷程度还是超过了我的预期。刘珪自创的一套极限体能训练法,让我见识了刘珪和连队官兵近乎疯狂的严酷。官兵在3分钟之内通过25个特殊障碍物后,紧接着是100次扛圆木蹲下起立,随后是五公里奔袭,最后还要进行射击对抗;连队战备拉练,他不设预案,不给任何保障,走、打、吃、住、藏,全部按照打仗的要求,在荒野丛林锤炼7天7夜……我问刘珪,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以人为本?刘珪的回答是:训练是要为打仗作准备的。战争比训练更残酷,我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每个战友都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

  把当兵当事业,把打仗当专业。作为特战连长,刘珪始终瞄准世界军事前沿,牢牢锁定现代特种作战的发展方向,努力让每名战士都成为打仗的专家,让连队成为能打胜仗的铁拳。“以色列突击队千里奔袭乌干达”、“美国特种部队驰援格林纳达”、“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一个个经典战例,他带着官兵反复揣摩研究,复盘推演。

 

  一次演习,刘珪和队友在密林中搜索前进,一棵松树上的小孔引起了特战队员的警觉--这是一个7.62毫米步枪弹孔,从弹孔周围裸露松干的新旧程度判断,是2个小时以内射击的;从子弹深入松干的程度看,射手离这里不出300米。就是依据这样一个细小的判断,队员在附近展开地毯式搜索,终于在不远处的山洞里发现了正在酣睡的“敌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不由得为他们的专业和精准喝彩。因为作为“刀尖上的舞者”,特种兵就是不仅要像匕首般锋利,更要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当今世界,特种作战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侦察和破袭,不再仅仅是单兵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比拼。未来战场对特种兵的定位,将更加强调高度的专业化和严密的组织性,是体能、技能、智能的完美统一。

  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到底还有多远?刘珪经常在心底这样叩问自己。近年来,手持卫星终端、通讯头盔、数字化侦察仪等一批信息化装备陆续配发连队,不少官兵在战术训练中,放着新装备不用,还习惯于用传统办法执行任务。他在连队掀起一场“观念革命”:信息化战场上的特种作战,每个特种兵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硬件升级了,我们头脑中的理念软件必须更新。

  走进刘珪的连队,你会感到官兵学用信息化的热情扑面而来。他们围绕卫星定位、电子侦察、情报传输等课题,钻研信息化,用好新装备,“刀尖上的舞者”日渐显现出了智慧的锋芒。3月中旬,我来到粤东某训练场,观摩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特战分队作战演练。刘珪沉着指挥连队官兵采取陆海空多种渗透方式,悄悄潜入“蓝军”腹地,运用多种信息化装备展开立体侦察,成功引导空军和陆航部队对“敌”通信枢纽、雷达系统和弹药库等要害部位实施精确打击。从这场演习,我看到了刘珪和他的连队在信息化特种作战道路上迈出的崭新步伐。

  “当兵打仗、带兵打仗,时刻准备上战场!”每天开饭前,刘珪都要带着他的兵高呼这句口号。丛林深处的训练场上,雄壮豪迈的口号声直冲云霄,激荡着军人特有的杀气和血性,令人不禁联想起大战来临时将士慷慨誓师的场景。“我们的子弟兵到底能不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我想,我眼前这样一群充满着忧患意识且具备专业素养和世界眼光的铁血男儿,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不容置疑的答案。

  结束对刘珪的采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目睹一幕幕苦练精兵的场面,耳闻一个个永不言败的故事,我强烈地感到,这里有一个刘珪,这里有一群刘珪。正是因为一个个像刘珪一样的铁血军人的集合,中国军队才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如何去实现梦想?刘珪用他执着追梦的热血忠诚、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像刘珪那样,用信念引领人生,用行动编织未来,我们的强国梦、强军梦就一定能实现!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