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庆“瘦身”年味会不会变淡?
没有红地毯、气球拱门和领导讲话,只有群众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民俗表演和爱心捐赠——有着600年历史的淮安清江浦庙会以朴素低调的形式亮相。
庙会组织者、清浦区旅游局局长靳鹤奇介绍,往年办庙会,大型花灯、花车巡游等活动动辄要花100多万,今年只用了普通的红灯笼、红辣椒营造年味,仅花了几万元钱。
参加庙会的张大爷说,今年的花灯的确不如往年高级,现场也比往年冷清。“老百姓嘛,当然更喜欢热闹、喜欢大场面,感觉年味好像更足一点。不过,如果省下钱都用于改善民生也是件好事。”
记者在江苏多地采访发现,往年长长的节庆活动清单几乎都遭遇“腰斩”。“今年春节,扬州的文化节庆活动起码缩减三分之一以上,成本更是降了不少。”扬州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说。
文化节庆活动缩减,会不会影响了年味?不少人跟张大爷有同样的困惑。网民sugeray说,除夕夜“文化大餐”拼的就是明星阵容、节目创意、舞美效果,偷工减料岂不是糊弄观众?而且省下来的钱是否真的用于民生,谁来监督呢?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文艺是精神享受,除了感官视觉刺激,更需要通过内容创意和形式创新赢得喝彩。
江苏教师李劭强认为,许多电视节目制作人都认为明星是收视的保证。但必须看到,比拼明星、花巨资营造华丽舞台效果的背后,是艺术创意的不足。作为精神产品,娱乐节目应该通过更加自由和巧妙的创作,令受众感受到愉悦和快乐。“事实上,很多人已经开始厌倦几张熟脸来回表演拿手的那几下子。对于这类节目,人们只有一种应对——换台。”
宜兴公务员瞿骏说,真正的“文化节俭”应该是把演出送至基层、社区,我们不需要大明星,要的只是节日的欢乐气氛。电视看一年了,也该给大家体验一回现场演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