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公众对于自己和他人心态的评价。如图所示,公众的自我心态评价显著高于其对于他人心态的评价,但仍未达到良好水平。资料摘自《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王俊秀、杨宜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社会心态
影响社会发展
这幅讽刺画刊于1905年《时事画报》,描述了广州一些居民,以风水缘故,阻挠电话局竖立电线杆的情形。《时事画报》评论道:“怪哉!我国迷信风水之质性,牢不可破,以至凡垦植路矿,一切要政,格而不举,岂止一电杆也乎!”
社会心态: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理论周刊:何谓社会心态?为什么要重视社会心态研究?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我认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
社会心态最核心的内容是社会价值观念,人们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都是由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从社会心态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稳定的社会心态、阶段性的社会心态和变动的社会心态。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心态中最为复杂,最为内隐的,而且与文化密切相关,属于稳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则在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并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且影响着社会认知,是阶段性社会心态;社会认知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变化的,是变动性社会心态,受社会认同、社会情绪和社会信任等因素影响,也受价值观念影响。
杨增岽(清华大学博士):社会心态,在我国并非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属名词,反倒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学领域讨论得比较多。就其定义来说,社会心态是指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心理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弥漫性、多维性和大众性。
作为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社会心态是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好的心态是办好事情的前提,我们应努力克服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着力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更多、更大、更强的力量。
延伸阅读一
社会心态有着复杂的发生演化机制
作为一种状态,社会心态反映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心理情绪和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过程,社会心态为社会成员所建构,包括生成、改变、沉积等;作为一种动力,社会心态不断为个体提供心理场域和舆论背景,潜在地引导、诱发、推动、限制着个体的行为活动。因而,社会心态有着复杂的发生演化机制。社会心态分化和多样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失。由于原有的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规范一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人们心无所依。二是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困境。由于开放性所带来的多样性,往往造成一种相对化情境,从一个角度看与从另一个角度看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黄相怀: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当前,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心态同时存在
理论周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心态,哪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心态?
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既初步形成了一些积极的社会心态,同时也存在诸多消极甚至错误的社会心态。
积极的社会心态,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公民心态开始形成。表现在人们关心并积极参与社会监督、社会管理正在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近些年来,通过媒体和网络就社会现象和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发表理性认识和建议的比重也明显增多,一些公民实名举报、曝光某些贪官或批评某些不当或错误的社会习俗和管理行为,取得了积极成果。二是自我奋斗心态成为潮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相当部分中年人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依靠组织和他人来寻找工作、获得升迁,而是早早设计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自己寻找工作,自己创业,靠个人努力拼搏来获得升迁、提升社会层次并改善自己的生活。三是开放心态日渐普遍。随着人口的广泛流动和出国机会越来越多,人们的心态日益开放,眼界拓宽,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表现在城乡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大都期盼并实际走出家乡、走出国门,积极接受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四是包容性心态广泛形成。表现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等旧观念被破除,人们普遍承认并接受合理的收入差距以及生活水平乃至社会地位等差距,也能更宽容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呼吁理性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呼声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认识。
消极和错误的社会心态,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浮躁心态相当普遍。社会各层次都有许多人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存在不管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急于在个人事业或政绩上取得高于他人、它地的成绩,不实事求是,不埋头苦干,以致出现诸多假业绩、假政绩,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恐慌心态有一定市场。社会各层次都有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此种心态,主要是对个人和社会前景的某些不确定性心存担忧,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人越发担心自己与同层次人群拉开差距,被甩在后头。三是冷漠心态仍较多见。表现在少数地方出现的当有人生病、受伤、车祸时无人救援,甚至在有人要跳楼的情况下,还有一些人不但不劝阻,反而起哄鼓动其跳楼,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良知。四是低信任度心态比较泛滥。不少人对社会上各种好人好事都不相信,对他人的关怀、帮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经常抱有怀疑态度,甚至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管理也持不信任态度,随意否定一切,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五是仇富仇官心态比较多见。一些人不分别人是合法致富还是非法暴富,不分贪官和为人民服务的好官,一概仇视、痛恨,对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带来很负面的影响。
杨增岽: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民心态呈现出不同特点,有不少具体表现形式。我认为,不良的社会心态也可以归纳如下:一是相对被剥夺感比较普遍;二是一部分人存在偏执的“仇官”、“仇富”心态;三是焦虑情绪和“不信任”、“不确定”心态蔓延;四是一些人的极端主义心态,表现为“全盘否定论”和“怀疑主义论”。
这些社会心态,不论表现形式如何,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所导致的,甚至很多问题也是这个发展阶段所独有的。社会心态只是社会现实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自然流露和直接反映。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能动的改革来逐渐解决。
延伸阅读二
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
时代是划分历史的里程碑,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民生时代,与民生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忧患与权利;我们这个时代是民主时代,与民主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正义与法治;我们这个时代是科技时代,与科技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知识与智慧;我们这个时代是市场时代,与市场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交易与欺骗;我们这个时代是娱乐时代,与娱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娱乐与忽悠;我们这个时代是财富时代,与财富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炫富与哭穷;我们这个时代是感动时代,与感动时代相对应的情操是英勇与慈善;我们这个时代是速成时代,与速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浮躁与喧嚣……总之,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
——夏学銮:北京大学教授
现在的社会心态好像很难加以统一地描述,如果非得用一个词描述的话,那就是“多元”。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不能对当前社会心态评估太低
理论周刊:我国当前的社会心态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该如何客观评价或整体认识我国的社会心态状况?
苏海南:当前,正反两方面社会心态同时存在,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转型的逐渐到位,社会矛盾的逐步化解,今后社会心态的基本格局将会逐渐呈现出积极社会心态整体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但这种格局是不会自动形成的,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通过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建设,逐步夯实公平社会基础,同时加强文化建设,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从而全面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根本消除消极和错误的社会心态。
辛鸣(中央党校教授):应该说,中国社会目前的一些社会心态状况并不能让人乐观。因为富起来了,成为了“世界第二”而不思进取的心态有之,因为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亦有之;一些富起来的群体、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有之,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亦有之。
但是,我们不能对目前的社会心态评估太低。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反映。社会状态是什么?中国社会正处于变化转型过程中,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比较保守走向现代文明,在这过程中,社会心态也相应跟进。从大趋势上看,我们的社会变化是往好的状态走,那我们的社会心态也应该是好的社会心态,怎么还会出现不好的心态呢?关键就是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过和出现了问题。社会的转型发展其实在曲折徘徊、蹒跚前进,其中有可能走斜路、岔路、弯路。但是当我们发现走斜路、岔路、弯路后,会或快或慢地纠错改正过来。这些过程反映在社会形态上的印记往往不太明显,甚至都会抹去,但在社会心态上的反映是明显的。因为我们每走一步,都会在人的心里留下烙印,都需要人的心态对它进行适应和磨合。中国目前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背后我们感受到的痛苦状况,恰恰反映了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曲折徘徊。
我们看到这一点,就会更加有信心了。社会发展这种客观状态在我们民众的心中留下了印迹,形成目前这种心态。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中的痕迹自然会慢慢抚平,而代之以与健康社会状态相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
如何理解良好社会心态的深刻内涵
理论周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怎样理解其深刻内涵?
杨增岽:我认为,其一,自尊,体现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求我们有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要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要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办好自己的事。自信,体现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要做到自尊自信,核心就是要坚定对党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其二,理性平和。要求我们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评价网络民意,平和看待别人的成功之道。要意识到阶段性的问题不会成为永久性的问题。只有理性平和,才不至徒添几份让自己不愉快的“羡慕嫉妒恨”,才不会“郁结于心”,相反,会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
其三,积极向上。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乐观豁达的“阳光态度”,一份踏实肯干、拼搏进取、执着追求的“恒毅力量”,而不是“瞎折腾”。积极向上的心态,“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实干智干。积极向上,要求我们眼光要长远些,懂得“风雨过后便是彩虹”,有时艰难的“负重前进”,是为了迎来行将不远的“灿烂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