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中国
社会若撕裂,谁的既得利益也保不住
公众的期待与呼吁,是推进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必需的舆情准备。而在社会心理准备上,人们对这项改革的复杂性还缺乏深刻体会,具体表现就是针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激烈争议。
这期间,最惹人争议的是一些反腐专家提出的“特赦论”,即卸掉“腐败呆账”包袱,特赦贪官既往不咎,以此换取今后的民主进程。
这个建议最初被视为“不可思议”。“我知道会被骂,但不能因为怕挨骂就不敢说真话。”它的提出者李永忠是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早在十多年前李永忠就参与了“反腐败特别行动”课题研究。
2012年12月30日,在韶山市举行的十八大制度反腐研讨会上,“特赦论”激起热议。《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质疑:党中央始终强调坚决反腐,如果自己赦免自己的干部,能不能过老百姓这一关?
“特赦论”的代表人物有被视为政府智囊的经济学家张维迎、以研究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著称的历史学家吴思、法学教授何家弘等。
“改革不是革命,需要妥协才能换取进步。”曾在六年前递交官员财产公开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告诉记者。
这些重量级人物发声支持“特赦论”引人浮想:这究竟是高层为探测民意而释放的“气球”,还是为推行财产公示制向官员放话?
官员财产公示从去年全国两会热议至今,哪些是口水,哪些是立场宣示,哪些是按照论据和逻辑严密展开的观点,激烈的论辩中越来越多的理性和共识凸显。
经济学家华生尖锐地指出,这样的“硬骨头”之所以难改,就在于“我们唱高调、说套话、讲市场化、攻击别人都可以,但是当所有这些东西落到我们自己头上的时候,落到有话语权的精英头上的时候,我们到底是什么态度?这是中国能不能真正前进的关键。”
对这个触动官员阶层的“硬骨头”究竟怎么改,能不能达成共识?华生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人超越自己的既得利益,否则两极分化到最后就是社会撕裂,谁的既得利益也保不住。所以要有各界的思想碰撞,在交锋里凝聚共识。”
这种共识的逐渐形成,关键在于官员阶层已经对腐败带来的“职业风险”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
“活教材”倒逼
重庆那事儿,你们别当笑话看
1月28日,中国政治的风向标、官员必读物《人民日报》刊发评论警示,“未来将是官员‘高危期’”。
这篇评论指出,对“官员管理制度进行重大调整”这个大方向已确定无疑,“这个过程将充满激烈性和戏剧性,不断有官员被揪住并拉出来‘祭旗’。通过‘杀鸡儆猴’一幕幕的震慑,官员行为规范的‘虚线’将逐渐变成‘实线’,并且整个仕途从此装满‘摄像头’。”
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活教材”恰在此时出现,这就是引发重庆官场地震的10名身陷不雅视频的官员和国企高管被免职事件。
重庆忽然暴露在聚光灯下,不管是民间还是媒体,都以极度兴奋的表情去完成对这个敏感事件的碎片拼图。网友创作的关于赵红霞与落马官员的段子层出不穷,话语狂欢下是爆料、绯闻、恶搞,政治新闻被高度娱乐化。
“重庆那事儿,你们别当笑话看,别以为跟自己没关系,你们都要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们收到那个女人的色诱短信,你们会不会上钩,你们就能确定自己能抵制住这样的诱惑?”重庆事件后某次会议,一位领导这样“敲打”台下官员。
“面对色诱短信,每个干部都有可能成为不雅视频的男主角。”中青报资深评论员曹林的这篇《以财产公示保护官员远离赵红霞》的时评一出炉,立即被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转发。
那些被偷拍的官员,在官场拼杀至今,从基层一步步上来。重庆官方免去这10人职务后,熟悉其中一名官员的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真的不错,在官场不小心就得被人毁,可惜!”
金钱、美色、仕途升迁,每一个陷阱都会带来“职业风险”。每一个官员的落马,都重复着面对诱惑无力抵制的故事。这些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活教材”,一步步倒逼官员投赞同票:公示家庭财产,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是避免岗位高危,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