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告知消费者食用油里有啥添加剂?【2】--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谁来告知消费者食用油里有啥添加剂?【2】

2013年01月25日08: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压榨”;一种是“化学浸出”。

  简单地说,“物理压榨”工艺不使用化学剂,基本没有化学残留物。“化学浸出”工艺使用“植物油抽提溶剂油”等化学剂,将油脂原料充分浸泡后,高温提取油脂,再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等工艺加工成食用油,这样制成的油中有化学剂残留。大多数人都会在意购买的食用植物油是不是转基因食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油到底是用什么加工工艺做成的,油里面到底含有什么添加剂。

  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食品工程学教授李里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现行的国家标准对“植物油抽提溶剂油”中苯、溴、硫等物质含量的上限作了严格规定,但必须承认,在“化学浸出”工艺生产的食用油中,“植物油抽提溶剂油”不能完全除去,用这种方法生产食用油含有苯、溴等物质。

  “但全世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现行的残留标准是可靠的,正规生产的浸出油可以放心食用。”李里特强调说。

  2011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植物油抽提溶剂油”、正己烷等用于植物油提取的溶剂都属于加工助剂,加工助剂属于食品添加剂。

  “明明含有苯、溴、正己烷等物质,为什么这些东西在食用油的外包装上被藏了起来?”张华认为,科学上说也许可以放心食用,但从现行法律角度看,使用添加剂就应该被标注,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为什么包装上没有添加剂的影子

  苯、溴通常被认为是有毒物质。正己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毒性较低的物质,但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可蓄积,长期对神经系统有毒性。

  张华认为,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当做是能安全食用的,但作为老百姓长期食用的消费品,外包装上应该有足够醒目的文字,标明所含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成分,而不是仅仅标注“浸出”二字了事。“因为普通老百姓大都不知道‘浸出’的具体做法。”

  一位供职于国内唯一专业从事油脂科研机构的工程师认为,这样具体标识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本身浸出工艺就很安全。”

  他进一步解释说,用化学浸出工艺制取食用油是世界范围内常用的方法,日本、美国、欧盟等食品安全较严格的国家和地区,也没有要求这样具体的标识。

  记者查阅国家食用油标准发现,该标准要求食用油外包装上必须标明产地、油品等级、制作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以及是否有转基因原料等,并没有强制要求标明食用添加剂的名称。

  参与该标准制定的时任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副主任唐瑞明曾解释说,标准改变了过去食用油名称混乱、工艺流程不明、等级不明的情况,但有厂家宣称“压榨油”质量高于“浸入油”,这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标准对两种制作工艺都不排斥,予以标明,主要是给消费者以知情权,供消费者根据各自喜好选择。

  张华认为,强制要求标明制作工艺是进步,还应该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更进一步强制要求标明食用添加剂的成分。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