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骥阿訇题字
马良骥老阿訇向记者介绍化觉
原标题:马良骥阿訇与化觉巷清真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记者 黄露):位于西安鼓楼西北化觉巷内的清真大寺每天都会准时响起礼拜召唤声,当地回坊的居民甚至西安其他地区的穆斯林都会前去做礼拜。化觉巷清真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古建筑群,同时也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清真大寺。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东西走向,成方形布局,寺内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可容纳一千多人同时做礼拜,殿内天棚套刻经文六百余幅,四周镶嵌着大型木板雕刻的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中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雕刻艺术。化觉巷清真寺管委会主任安希园介绍说,谈起化觉巷清真寺就不得不提现年82岁的马良骥阿訇。他说:“马阿訇已经80多岁了,他在我们整个回民地区是精神领袖,在我们坊上起到安定、和谐的作用。伊玛目、清真大寺和我们的社区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我们的马阿訇做了很大的贡献。”
据介绍,马良骥阿訇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清真寺修缮期间,在寺内新增了三十部中、阿文对照的《古兰经》,从立意构思到书法、雕刻诸工艺均与大殿古建风格自然巧妙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弘扬了伊斯兰文化,这成为世人所推崇的一大创举。马良骥阿訇说:“古兰经刻完以后,下面刻了翻译的汉字,会念古兰经的人可以看上面,不会古兰经的人可以看下面。沙特有个议长,看了清真大寺后,说了三句话:第一想不到中国有个清真大寺,第二想不到在中国有这么多人来做礼拜,更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宏伟的大殿里面刻了三十部古兰经。”
化觉巷清真寺院内的省心阁
化觉巷清真寺建筑的中式飞檐
马良骥阿訇向记者回顾了化觉巷清真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变迁,以及他本人与清真寺一道经历的风风雨雨。早在8、9岁的时候,他就跟着自己的父亲马传真伊玛目学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后来进入化觉巷清真寺继续学习。此后,马良骥便留在了化觉巷清真寺。在化觉巷清真寺的多次翻修维护中,马良骥阿訇多次挺身而出维护清真寺的中国特色。“化觉巷清真寺曾经也有过这个事,好多人要盖大圆顶,有十几个人要把我告到北京,说是把清真寺盖成了个宫庙,但是我说,要保持原貌,原来是怎样现在还是怎样。我们这个清真寺是中国的,我们是中国人嘛,所以咱们这个清真寺的建筑形式,有楼台亭殿,是中国的传统,这种形式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
在马良骥的努力下,化觉巷清真寺的多次维护翻修始终坚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结构上没有做任何的改变。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能欣赏到这座布局规整、雄浑壮美,又别具韵味的中式古典建筑群落。
化觉巷清真寺的面貌是千百年来回坊穆斯林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写照。西安回坊迄今依然保持着“依寺而建、依寺而商”的格局。清真寺和整个回坊历史街区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逢到白事,阿訇们总都会到坊上去,慰问家属。邻里生活中出现的麻烦、摩擦,无论大小,阿訇、毛拉们都会帮忙排忧解难。每逢主麻日和伊斯兰教的大型节日,人们都会聚集在清真大寺,做礼拜,听阿訇讲经,场面盛大。“比如开斋节盛况很大,讲经,就是那天给大家讲,劝大家戒酒、戒烟、戒赌,别干坏事,干好事。
在化觉巷清真大寺的每一次聚礼中,阿訇们总会教人向善,引导穆斯林互相帮助、和谐共处。化觉巷清真寺不仅在西安享有盛名,全国各地穆斯林也都会慕名而来。来自青海西宁的马有贞先生的话语简单、质朴,却道出了大部分穆斯林的心声。“就是想看清真寺,在这里做礼拜。在我们心中这个清真寺最尊贵的,所以就是想来看看。”
马良骥阿訇不仅是著名的宗教人士,也是杰出的“民间外交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马良骥作为中国宗教界代表出访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在化觉巷清真大寺接待过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上百位首脑和政要,包括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等。在他的牵线和促成下,1989年,伊朗著名古都伊斯法罕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1991年,巴基斯坦的拉哈尔市也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马良骥表示,无论是阿訇、毛拉,还是清真寺都应当发挥凝聚穆斯林群众、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同时也应当地为增进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