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问病情,家属拿着药盒找医生开药;病情未复发,却没事就去医院住着,千元营养液一袋一袋输着……出现这些情况,并不是医生不负责任,也不是病人“神经过敏”,只因他们都享有公费医疗。连日来,记者分多路走访多家医院以及公务员群体,从中发现不少与“公医”有关的“怪事”。
统筹 记者 吴瑕
撰文 记者 吴瑕 李楠楠 梁健敏
摄影 记者 叶伟报 朱元斌
在省人民医院东一楼公费医疗专区,一位市民正在核对清单。
公医“怪事”
问诊病人不露面
医生照药盒开单
记者日前走访了位于中山二路的某三甲医院的东病区门诊,在此排队挂号的市民大多手持公费医疗证,其中“红本”为市级公费医疗,“蓝本”为省级公费医疗。记者以帮家人挂号不熟悉流程为由,向手持“蓝本”的市民谭女士咨询情况。谭女士告诉记者,她是来帮丈夫开药的,她丈夫是省直机关的处级干部,按照规定持证每天可以用两张“记账单”分别挂两个号用于开药,“如果只是开药,不用指定科室和医生,直接跟挂号人员说开药就行了。”
随后,记者跟随谭女士来到位于该院二楼的内科诊室,在这里等候开药的患者主要是退休公务员,而谭女士挂的号是内科一位姓李的副主任医生,开诊后还不到两小时,李医生的桌面上目测已有上百张挂号单了。轮到谭女士开药时,她对医生表示自己丈夫糖尿病的药“格华止”快吃完了,希望医生能多开一些。李医生随即开了三盒,药价不到80元,“还有20块钱,还要开什么药?”李医生随和地问道。谭女士想了一下后说:“那就再开一瓶钙尔奇片吧。”
开好药后,谭女士持药单到收费处缴费,一张记账单的限额为100元,超了4块钱,按照20%的自负比例,谭女士还要缴纳24元药费。
而整个开药过程中,医生没有询问过谭女士任何有关病情的事宜,对谭女士持丈夫的诊疗证来开药也不以为意。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该院二楼的多家科室,发现不少患者都拿着药单或药盒,看病时直接递给医生,让医生按照药单或药盒开药。而一旦开药价格不足100元,医生基本都会询问患者“还要开什么药?”而关于病情本身的“问答”却很难听到。而所开的药物,大多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也不乏钙片、感冒药等常见药品。
广州市公费医疗证被称为“红本”。
旅游前进院“保养”
数万费用公医埋单
几经辗转,记者采访到了从市公安局退休多年的陈姨。陈姨以前患过胃癌,后来在中山二院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属于公费医疗的她,住院费用九成都可报销。
手术切除治疗后多年,陈姨一直没有复发,且恢复得很好。不过,由于享受公费医疗,且住院的报销比例比门诊要高很多,所以除了平时开药外,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到医院进行“保养”。 陈姨说,快到年底了,茶聚团拜等活动特别多,她怕肠胃受不了,便提前住院“保养保养”。
而所谓“保养”,据其介绍,一是身体的全面检查,二是补充“营养液”。记者了解到,所谓“营养液”,是一大袋牛奶状的白色液体,当中富含氨基酸、脂肪乳等,一般是给刚做完手术不能立刻进食的患者补充营养的,每袋价值上千元,一次需要12个小时才能完全输进体内。“本来我是不用吊针的,但是输液后营养能吸收得更好,方便参加年底活动。”她说:“我已经进来3遍(输液)了,上回是去韩国旅游,还有一次是到日本,每次旅游之前都需要来补充营养。” 陈姨每次进院输液一周,上万的输液费几乎都是公费医疗“埋单”。
值得一提的是,陈姨所在医院科室排队等候手术的病人很多,但床位却非常吃紧。每次患者进行手术不久,如果病情稳定,医生一般都会让患者回家休息,并迅速通知另一名病人入院。不过,对公费医疗的病人却有“例外”。
有一次陈姨在“保养”时,科室主任巡房时见陈姨病情无大碍,就要求她尽快出院。但听主治医生称陈姨是“公医”病人后,便允许其继续住院。陈姨告诉记者,“医院这钱不赚白不赚”,虽然床位很紧张,她每次要求住院,“医生一般都会调整安排。”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报道2013年广州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