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了,你也过不去”
在走自行车道无果后,急救车曾尝试趁通过红绿灯时,越过马路中间的隔离带“逆行一段”,但没等急救车启动,马路对面的车已开了过来。急救车只好再次折返。此时,伤者的呼吸已减为每分钟2~3次。
王雨竹从业十余年,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急救车受阻,但当时情况下,她表示,“急救者没有任何能超越社会车辆的手段。”即使当时救护车已启用了闪灯、警笛声和“请您让一让”的广播,但效果甚微。
王雨竹还证实,急救车虽然是特种车辆,但鸣笛开路并不常见。“堵车在北京司空见惯,急救车一般融在车流当中。只要急救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能控制,就不会开警报,只闪灯示意。一旦多种手段并用,一定是非常危急。”“当时伤者情况越来越危急,医护人员一直在后轿厢里全力抢救,即便请交警协助,警车也开不进来。”范达表示。
甚至有媒体曝出,在急救车从自行车道折返时,还发生了“后方的社会车辆不让急救车拐回”的情况。在距离武警总医院不到300米的地方,急救车仍被堵在路上。最后,一辆轿车在武警总医院门前把车冲到了便道上,才给急救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但为时已晚。
“当时,急救车上的设备、药品是齐备的,若能及早赶到医院,伤者的生命有可能得到挽救,但很多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其中之一就是一部分车主觉得‘我让了你也过不去’。”王雨竹提出,当时自行车道上并非“停满了车”,在有空隙的地方,如果机动车道上的社会车辆能避让,急救车依然有努力空间。
有统计称,当时一路上及时避让的车超不过4辆,王雨竹虽然不能证实这一说法,“但避让急救车应该是个集体行为,仅一两辆车避让的效果。若是所有的车主都能自觉地避让出一点点,排列下来会有一个集聚效益,最终形成一条‘生命通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