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退休干部钟滨
由于经常迁就和“善待”自己,尽管准备了几本精装的日记本,并多次下决心坚持写下去(甚至像戒烟一样屡屡发誓),笔者却终未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而,许多往事如烟,在缥缈中渐渐地忘却。但是,在经济日报社工作生活的30年里,有一类“小事”却挥之不去,虽然时间久了,渐行渐远地有些模糊,可只要一“凝神”,仍会历历在目,鞭策着自己前行。
30年前的第一课
1982年2月,我们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的前身)。面对拨乱反正的形势和崭新的工作,已届“而立之年”的我仍然有些踌躇满志。同时,也因只身进京,老婆孩子在外地,又多了一层“英雄气短”的牵挂。
报到后,我和詹国枢、张济和被派到总编室夜班检校组实习3个月,开始了报社的“第一课”。当时的总编室夜班、检校组和工厂捡字排版车间与编辑部分开办公(报社那时还没有自己的印刷厂),在牛街回民中学后院租用的简易房里工作。这里冬天靠烧煤炉取暖,夏天用风扇降温,夜班自带饭盒在炉子上热了吃。条件虽然简陋,但我并不觉得苦,因为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当兵、进工厂的磨炼,“吃苦”已习以为常了。
当时的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刘树烈同志给我们讲夜班工作要求,带我们实地观看从稿件发排、捡字、校对、拼版到形成铅字印刷版型的各个环节,要求我们一定先要清楚一张报纸出来的全过程。
我们在“初校”室的许渭老师指导下,进行第一道“把关”工作———校对用铅字打出来的每篇稿件的小样,为夜班拼版提供“成品”。许渭同志检校经验丰富,对人热情和蔼,但对校对的稿件要求很严格:首先,必须对稿样先通看一遍,再比照编辑改好的原稿校对,不准一上来拿起稿样就改;第二,必须用毛笔蘸绿墨水正楷字改稿,不准行书潦草;第三,对原稿的异议或疑问,必须向值班编辑报告后再处理,不能把问题留给二校、三校。
刚开始,我们校改稿件很慢,十分认真地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校对,生怕有一点儿遗漏;特别是用小楷毛笔字改稿,不仅慢而且手发抖,稿样空白处还往往不够用,一不小心又洇了一片。许渭老师总是鼓励我们不要急,静心练练就好了。按规定,“初校”下午5点上班,编辑8点上班。我们都是提前到,先写200个毛笔小楷字,并且一有闲暇就练。两个多月下来,已经能够基本做到凝神静气、力贯手笔了。我欣赏着一页页绿色小楷作品的变化,心里悠然产生一种“苦尽甘来”的收获感———哪怕是校对这样的平凡工作,也要认真练好基本功啊!这世上哪有“天上掉馅饼”、不用吃苦付出就能得来的“美事”呢?
夜班工作最有趣儿的时刻是大样付印前最后的“唱校”:“三校”的李可桢老师大声读原稿,冯俊民老师一字一字地对大样,我们都站在老师身后帮着看。“唱稿”老师字正腔圆、京韵京味,犹如京戏“念白”,令人兴奋!由于前边工作都很认真细致,经常是整版“唱”下来无一差错。我们就在快乐的轻呼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30年前的第一课,现在看起来已时过境迁,有些太过时了。也许这只是老年人对青春的一次回眸或留恋罢了,何谈“鞭策”?也许年轻同事还会笑话:现在报社还有毛笔吗?铅字什么样?字还用写吗?16个版得“唱”到猴年马月去?……谁也不否认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自己以为的鞭策,别人不一定有感觉。但我会问:练好新闻基本功、认真做好分内工作、不把麻烦留给别人,何尝不是对同事的一种尊重、对办报效率的一种提高、对践行“严细深实”作风的一种鞭策呢?!
20年前的一个字
由于不写日记,20年前“一个字”的往事怎么也记不完整了,但我还是想把这个字的故事说出来。
1992年初夏的一天上午,作为记者部主任助理,我在办公室静静地编发驻地记者的稿件。临近中午,庹震同志(时任记者部主任)进来讲了一件让我们十分惊叹和警醒的“一个字”的事:老范(当时的总编辑范敬宜同志,他不让叫官衔,我们都叫他“老范”。)看大样时,对一篇稿中引用的一句唐诗中的一个字有异议(庹震同志当时讲得很清楚,可惜我没做记录,过后脑子里只记得是个同音不同形字),就在这个字上画了个圈和问号,并在上方写了另一个字也画了个问号,让人去查对“全唐诗第XX卷大约XX页,诗人XX”。这句诗不是什么常见的名句,作者也很陌生,派人到资料室按老范标注的全唐诗卷数和页数查对,结果马上就查出来了:老范改得对!
全唐诗集多达数百卷、数万首,老范竟能对其中一个不常见的作者诗中的一个字精准地指出卷数页数,并派人认真地核对,且证明老范是对的,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深厚功底和细致作风啊!庹震同志说,通过这件事,老范让告诉部里的编辑同志,今后凡是引用的报告、讲话、诗句、名句等内容(特别是用“引号”引用原文的重要内容),编辑都要核对准确,以免出现差错以讹传讹,产生误导甚至“误人子弟”。根据老范的要求,庹震让我们马上写个通知下发:驻地记者稿件中引用地方政府文件、报告、经济数据、主要领导讲话等,一定要对照原文核对准确(因为编辑部没有原文),重要的稿件一定要送审,并在稿件后面注明“已经审核”字样。
我们在敬佩老范渊博的古今知识、深厚的诗词功底的同时,更加敬佩老范作为报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记者部工作的15年时间里,我心中时常想起这件事,并坚持按老范的要求认真编辑每一篇驻地记者的稿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敢懈怠、偷懒。有时新同事会嫌麻烦,我们就把这个“领导做表率”的故事讲讲,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和鞭策大家,形成一个“把稿件、版面当作自己脸面,决不允许有瑕疵疑点”的工作氛围。即使是夜班处理急稿,编辑也会打电话与记者核对稿件中引用的内容,确保准确无误。大家自觉坚持这样做,不约而同的想法是:让自己“安心”、让读者“放心”、让报纸“公信”!
这是我亲历的一个“传说”,我希望能把这个“传说”传下去。也许报社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也许不少人的“传说”只想深深地留在自己心里;也许报社此次征文活动是一个希望和要求:请把你知道的“传说”讲出来、传下去……一切的“也许”,也许都是想把“传说”变成报社30年的传统,让一代又一代经济报人传承下去,发扬开来……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