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是作为人的起码伦理底线
关于人性的问题,最著名的一本书是前斯坦福大学教授津巴多的一个研究,叫《路西法效应》,这本书的副标题很吸引人,大意是好人是怎么变坏的。他得出了一个很朴素的结论去人性化。只要把一个人身上人性的因素慢慢清理干净,那他就是恶魔。
哲学史家杜兰特这样说过:“信仰不在,希望不在,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症状。让我们悲观的并不是大规模的战争,更无关乎近些年来的经济衰退,不是我们的房子空了,也不是我们的国库空了,空了的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已经进入精神枯竭和绝望的年代,仿佛回到当初需要基督诞生的时候。”
伦理谱系有高端和低端,高端的伦理是正义感,低端的就是同情心。所以有一句话说:同情让人成为一个人。同情是一个人作为人的起码的伦理底线。如果你连同情心都没有,那就不能成为人。一个人越有人性,他越会欣赏艺术、越会理解艺术、越会离不开艺术。
对文化、对人性的认识,要有一个“三座山”的过程
谈谈我对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认识。可以用禅宗的著名案例来加以解释,叫“三座山”,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我第一次对日本人的态度是非常仇恨的,因为我是50年代生的人,那时候的电影都是地雷战、地道战等,感觉日本人都是一些屠夫。但第二眼我对日本人的印象完全颠覆。在东京,有个日本教授跟我打赌,说只要我在大街上找到动不动吵架的人,他请我喝酒。有一个星期,我始终记着这句话,可没有找到。最后我只好使了一招,瞄准一个男人故意蹭他一下,可这个男人一转身,一个很深的鞠躬,我不习惯鞠躬,本能地做了一个手势,他就鞠个没完。回来以后我觉得很多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可爱得多。第三次就回到看山还是山了,当然这个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山。日本的礼仪好不好?好得没话说,但它不会浸到内心深处去,完全是表层的,这就是做秀文化的来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礼仪越好的民族越要警惕。
对文化、对人性的认识,也要有这么一个过程,不要以为表面上礼节很好的人就是很有人性的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