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人生 守望相助(组图)--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渐“冻”人生 守望相助(组图)

2012年11月19日10:29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位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丈夫耐心的指导下,练习使用刚刚买来的助行器。

翻阅着两年前的照片,她不敢相信这场病让自己跟以前判若两人。

这位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现在只能以手代口与人交流。

每天早晚时间,她坚持跟着音乐非常吃力地做基本运动。

  我国约有20万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只有南京将此病纳入大病医保,专家呼吁尽快研制救助措施

  去年5月,60岁的夏风铃确诊患有运动神经元病,至今不过17个月的时间,但她已经无法开口说话。

  夏风铃是个勤快的人,发病前常常包揽了全部家务活。而如今遇到厨房煤气炉上的药罐煮开,她也只能瘫坐在沙发上,用手指指厨房的方向,示意老伴把盖子揭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20万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其中广东不低于3000人。由于缺乏神经刺激,患者的肌肉逐渐萎缩,但智力、记忆及感觉不受影响。从四肢无力、吞咽困难发展到全身瘫痪、呼吸衰竭,平均仅需2至5年时间。

  目前尚无根治运动神经元病的方法。唯一有效缓解病情的药物价格昂贵,国内仅有19.8%的患者坚持长期服用。目前国内只有南京将运动神经元病纳入重大疾病报销范围。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多次走访广州、清远等地,与瘫软在沙发上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通过写字的方式“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强。

  瘫软的生活

  从结婚到现在,夏风铃与丈夫拌了30年的嘴,也说了30年的情话。但现在对于两人来说,聊会家常都是一种奢望

  当记者敲门时,夏风铃坐在屋内,努力地从喉管里挤出“呃…呃…呃”的声音,示意丈夫老郭开门。狭小昏暗的客厅中央摆着一张沙发,消瘦的夏风铃就坐在上面。她今天特意戴了一顶假发,以掩盖稀疏的白发。

  夏风铃的左手边有一根四角拐杖。因为左半身已被“冻僵”,无法独立行走,四角拐杖代替了她的左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夏风铃将一张白纸铺在双腿上,用右手缓慢地写下“你好”两个字。接下来的交谈,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

  在采访过程中,夏风铃的嘴巴时不时流出口水,滑落在衣襟和裤子上。老郭说,这是因为肌肉无力以致吞咽功能减退造成的。

  为了方便擦拭口水,夏风铃随身携带一条毛巾,用完就挂在脚边的拐杖上。毛巾一天至少要换3次,“用完的毛巾都可以拧出水,像刚从脸盆里捞出来一样”。

  从而立之年结婚到现在,夏风铃与丈夫老郭拌了30年的嘴,也说了30年的情话。但现在对于两人来说,聊会家常都是一种奢望。

  相比之下,39岁的谢晓菲要幸运些。虽然舌肌已经开始萎缩,但她仍能勉强开口,只是音量很弱,说话一顿一顿。

  2005年,谢晓菲发现自己手指僵硬,无法正常掰开,随后双脚逐渐麻木。

  2008年,谢晓菲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侧索硬化。

  今年4月,她和丈夫签下离婚协议。

  “以前……他对我……很好……发自内心的。”她的眼神中充满痛苦,“很正常……理解他……”

  和记者聊天时,谢晓菲就像一块湿漉漉的毛巾,随意地瘫软在沙发上。她的全身肌肉都已萎缩,各关节像是被“冰冻”一样,不起连接、支撑作用。别说是举手擦汗,就连拿起手机这样简单的动作都没法完成,她的生活完全依靠保姆。

  尽管生活多么的不幸,但自称“憨大姐”的谢晓菲依然保持着迷人的笑容。

  运动神经元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但对于清远市清新县35岁的苏佳雄来说,病魔来得太早。

  7岁时,苏佳雄经常无缘无故摔倒,双膝盖齐齐跪地。但家人以为其贪玩,不甚理会。随着摔跤越来越频繁,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9岁那一年,父母带着他到广州就诊,被告知为“进行性肌萎缩症”。

  此后,苏佳雄的身体健康持续恶化,刚开始是走姿呈内八字形,而后两腿抽搐,走路疼痛。等到他17岁初中毕业,身体已发生变形,左肩胛骨突出。

  同年,苏佳雄停止学业。

  18年过去了,苏佳雄的身体状况“还不算太差”。他可以清晰地说话,可以自己推着轮椅“行走”将近1000米远,只是70斤的体重和180厘米的身高极其不协调。

  从发病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28年,苏佳雄觉得“能活这么长时间是一个奇迹”。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