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華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
101 卜現運 |
102 萬佐成 |
102 熊庚香 |
103 馬善民 |
104 王丹陽 |
105 王世紹 |
106 王蘭花 |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為序)
101 卜現運
卜現運,男,漢族,1943年10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八十四團三連退休職工。
30多年來,卜現運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真情服務職工群眾,堅持助人為樂、扶貧幫困,為大家辦實事好事,書寫了無悔的人生答卷。
致富不忘眾鄉親。1963年,年輕的卜現運成為一名團場牧工,一干就是21年。1981年,團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勤勞能吃苦的卜現運用了3年時間就成為團場響當當的“萬元戶”。致富后的卜現運常說,是共產黨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我要盡己所能幫助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1996年,同一連隊的3名既無種地經驗又無資金的貧困職工找到了卜現運,希望他伸出援手。卜現運不僅手把手指導種植和養殖技術,還為他們墊資7萬元。截至目前,卜現運已為近百戶貧困職工墊資300余萬元且不收一分錢利息。
熱心公益勇擔當。八十四團所在地是冰雹多發區,一場冰雹下來,職工在土地勞作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費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團場防雹設施落后,剛富起來的卜現運自己出資3萬元,購進一門防雹高炮無償捐給團場。多年來他先后為團場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事業捐款捐物30余萬元。
卜現運退休后,仍然心系團場發展。八十四團主要種植小麥、制種玉米、打瓜等農作物,每年需要大量的滴灌產品,而且團場轄區沒有一家玉米烘干廠,每年職工收獲的制種玉米烘干加工也是個大難題。他籌措資金600萬元在團場開辦公司,主營滴灌帶生產和玉米烘干,所有生產崗位優先安排團場家庭困難的職工群眾,20余名困難職工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卜現運頂著巨大的還貸壓力,一次性捐款100萬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這是八十四團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間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
卜現運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等稱號。
102 萬佐成
熊庚香
萬佐成,男,漢族,1954年7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石泉村村民﹔熊庚香,女,漢族,1956年3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爐子燒起來了,火就不能滅。”萬佐成夫婦在醫院旁邊一條小巷裡開辦了一家“愛心廚房”,十八年如一日,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家屬提供鍋碗瓢盆、爐灶煤火、油鹽醬醋,象征性地收1塊錢成本費,隻為讓病人吃上熱氣騰騰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無休、執著堅守,源自他們內心的善良。
一爐“多余的火”,給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獻上愛心。2003年,萬佐成夫婦在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的石泉村,支起一個煤爐,售賣現炸的油條、麻團。夫婦倆至今還清晰記得一個場景:一天早上,他們炸完油條后,爐火還挺旺。一對四十來歲的夫妻,推著自行車走來,車上坐著一名十來歲已截肢的孩子。“老板,你們爐子裡剩下的火,可不可以讓我們炒個菜?我給你點錢。孩子在醫院治病,就想吃媽媽做的菜。”帶著哽咽的請求,讓萬佐成夫婦聽得鼻子發酸。他們二話不說,連忙騰出爐灶,拿出鐵鍋和調味品:“你們來炒吧,這是多余的火,不要錢!”正是這爐“多余的火”,讓萬佐成夫婦意識到,可以為那些家庭做些什麼。從此之后,“多余的火”便在病人家屬間傳開了。
一條“暖洋洋”的巷子,成為病人及家屬撫慰心靈的溫馨港灣。為了讓病人家屬隨時能夠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時間,“愛心廚房”也始終有幾個爐灶燒著煤,冒著熱騰騰的水汽。有了萬佐成夫婦的付出和奉獻,這條暖心的巷子成為很多人治病過程中的溫馨港灣。
一面“有故事”的牆,成為萬佐成夫婦繼續前行的精神動力。“幫到了病人我們就開心。”萬佐成夫婦的事跡感動了大家、溫暖了社會。許多人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在牆上,邀請夫婦倆日后有機會去他們家鄉做客。一年年春去秋來,牆壁上已經寫滿了筆跡不一的電話號碼,每一個號碼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回憶。
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當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03 馬善民
馬善民,男,漢族,1976年6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連雲港市分公司錦屏支局支局長兼投遞員。
馬善民堅持“一封信、一顆心”的服務精神,25年在鄉村郵路上傳遞黨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助力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熱忱幫助群眾1萬余人次,開展助學扶貧1200余人次,踏出一條10萬余公裡的“鄉村愛心郵路”,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小馬兄弟”。
他是全力為民服務的前卒先鋒。馬善民把群眾當親人,在農村基層艱苦崗位上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了讓“每一個郵件都能找到歸屬”,他排除萬難累計為1萬多封地址不詳的疑難信件找到主人,投遞報刊信件200余萬件,准確率100%﹔為了方便百姓,他每天早到單位半小時,燒好開水供路過群眾免費飲用,增設“愛心座椅”供環衛工人和殘疾人休息﹔為了提高服務質量,他創新服務窗口,將繳納電話費、水費等10多項代辦業務一站式解決。
他是致力扶貧助困的好人典范。馬善民把自己的名字“善民”作為座右銘,隻要郵路周邊鄉親們遇到困難,他都想辦法去幫忙。陶灣村超市店主平時工作忙,將營業款交給他代存﹔鄉親們缺點生活用品,他順路買了捎給他們﹔他關心獨居老人生活,免費給他們訂報刊,幫助打掃衛生﹔天氣炎熱老人昏倒,他及時協助將老人送上救護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為社區工作者送去消毒液、口罩及方便面等物資……對馬善民來說,對待鄉親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隻要能幫上的,他都盡力去幫。
他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形象大使。馬善民充分用好用優郵政服務平台,累計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近80萬元。不斷開拓銷售渠道,通過新媒體平台為地方農產品直播帶貨,每年幫助陶灣村銷售滯銷葡萄和雞蛋8000多斤,年銷售額達7萬多元。他入選連雲港市道德模范宣講團及海州區青年講師團,先后在30多個鄉鎮、企業、機關單位宣講,為地方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馬善民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04 王丹陽
王丹陽,女,漢族,1996年4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大學學生。
她是“支教姐姐”,先后4次赴貴州、重慶支教,發起關愛鄉村留守兒童公益項目,資助特困兒童完成學業﹔她是“扶貧達人”,制定“互聯網+農業”支農計劃,幫助銷售滯銷農產品。她用愛心為山區孩子點亮希望之燈,也為扶貧產業注入新活力。
2016年11月,王丹陽連續兩年、先后三次,帶領團隊遠赴貴州畢節送教下鄉。她把積攢的獎學金和生活費共兩萬元,全部捐給支教的學校,並募集了近萬元的書籍和教具。寒暑假期間,她帶領支教團隊多次回訪,對40余名特困兒童進行一對一家訪,盡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2018年8月,王丹陽赴重慶支教1年,發起“星幫涪”關愛鄉村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募集到共計10萬元的文體用品。當地冬天潮濕陰冷,很多學生穿著單薄,手上還長了凍瘡。王丹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用生活費給特困兒童買了棉衣棉鞋,還聯系了當地婦聯,和志願者們一起為貧困兒童編織圍巾和帽子等物品。王丹陽每月定期拿出部分生活費,用來資助涪陵區特困兒童完成學業,目前已經資助了3名學生。
作為志願服務路上的熱心人,2015年7月,王丹陽赴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常紅村開啟了助農之旅。由於信息閉塞、分散經營等問題,“菜賤傷農”“豐產不豐收”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王丹陽把電商理念帶給了當地企業,幫助提升電商營銷技巧。支農的兩個暑假,王丹陽和團隊為蘿北縣“遠大米業”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大米營銷方案,使大米銷量比上一年同期農戶自運營增長了近2倍。2016年7月,王丹陽赴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紅土崖鎮,在四道岔虫草參種植基地,她通過電商平台聯系藥材收購商,幫助老鄉達成“虫草參收購協議”,打開了當地農產品的線上市場。
在發揮自身光熱的同時,王丹陽總在思考如何把志願精神傳遞給更多人。自2018年起,作為“青春榜樣講師團”講師,王丹陽參加宣講活動20余場,並參與2020年黑龍江衛視扶貧公益節目《一路有你》、2019年重慶市西部計劃宣傳片的拍攝。她的公益項目也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和慈善組織的關注,帶動越來越多人捐資助學。
王丹陽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范、黑龍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重慶市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等稱號。
105 王世紹
王世紹,男,漢族,1927年3月生,中共黨員,西安交通大學原紀委副書記。
近三十年如一日,王世紹為資助貧困學生慷慨解囊,設立助學金、獎學金,捐出離休金累計100多萬元,譜寫共產黨員奉獻之歌,被譽為鋪就寒門學子求學路的“愛心教授”。
王世紹於1987年5月離休,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近30年來從未間斷。起初,他通過希望工程等渠道向特困學生提供資助,還與十幾位貧困學生結成對子,資助他們完成學業。2011年初,王世紹與西安交通大學勤工助學辦公室聯系,拿出兩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此后,他每年資助3至4名貧困大學生,每人4000元至5000元。2017年,他設立“王世紹助學金”,用來幫助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此外,他捐贈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50萬元,用於獎勵學業優秀學生。2018年,王世紹資助西安交通大學12名學生,每人5000元。據不完全統計,王世紹為西安交通大學捐贈的助學金有90多萬元,加上通過希望工程捐款,助學捐款總額超過百萬。
王世紹還特別關心貧困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學習狀況,經常與青年學生座談交流,參與學生們的課外活動,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幫助別人時出手大方,但王世紹自己的生活卻非常儉朴。他說,我和老伴每月的生活費花不了多少,剩下的錢花在教育上,花在孩子們身上,比花在我們自己身上更有意義!除了資助貧困學生,每次聽說哪裡發生災情,王世紹也總是慷慨解囊。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發生后,他都率先向災區捐款,交納特殊黨費。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捐款兩萬元支持抗疫工作。
王世紹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名有著7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是“西遷精神”的忠誠踐行者。多年來,他不忘初心、一心向黨,用無私奉獻、離而不休的寶貴品質,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改變了很多貧困學子和貧困家庭的命運。
王世紹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陝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06 王蘭花
王蘭花,女,回族,1950年6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小組黨支部書記。
王蘭花退休后,成立“熱心小組”志願服務隊,照顧社區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關心百姓瑣事,解決鄰裡糾紛,年逾古稀依然奔走在志願服務第一線,成為社區居民信賴的“熱心大媽”。
2004年退休時,王蘭花在裕西社區居委會已經工作了20年。“人退休了,思想覺悟不能休。”閑不住的王蘭花主動聯系6名離退休干部和愛心人士,於2005年成立吳忠市首個社區志願者服務小組——“王蘭花熱心小組”。熱心小組堅持“弘揚雷鋒精神、服務奉獻社會”宗旨,開展接待群眾熱心、調查了解細心、教育疏導誠心、調解糾紛耐心、處理問題公心的“五心服務”,為社區居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社區的事情繁雜瑣碎,“熱心小組”就通過日記把居民反映和要解決的事情記錄下來,誰家的暖氣壞了,誰家的下水道堵了,哪裡的衛生沒人掃了……一件一件落實。多年來,不知不覺中已積累了10多本特殊的“日記”。
2008年,利通區金銀灘鎮團庄村一名不到6歲的孩子被診斷患有白血病。孩子的父母湊不夠醫療費用,聽說有“王蘭花熱心小組”,他們心中燃起了希望,找到了王蘭花。王蘭花帶頭捐款,還聯系當地電視台、報社等,發動社會力量捐助,最終孩子得到了救治。有一次,王蘭花得知社區裡一位居民下崗后外出務工,80多歲的老母親和10多歲的孩子留守在家。她就一邊發動志願者義務照顧這一老一小,一邊為老人爭取公益資金、申請城市低保。這位居民返鄉后聽說了熱心小組的善舉,感動之余主動加入獻愛心行列,承擔起照顧社區兩位孤寡老人的任務。王蘭花和熱心小組成員悉心照料著社區的孤寡和獨居老人,定期為他們洗澡、剪指甲、拆洗被褥,時常幫他們買菜買藥、送吃送喝。每當群眾上門找到王蘭花,讓她幫助解決矛盾糾紛,她總是竭盡所能、真誠公道。她常說,調解關鍵要公道,我不能對不起大家的信任。
王蘭花被授予“七一勛章”,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優秀志願者等稱號。
(下轉第八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5日 07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